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现状分析(2)
2017-09-11 03:16
导读:三、政府采购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度不完善造成违规操作 政府采购是一场重大的分配体制改革,涉及到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划分。因此,从始至终
三、政府采购存在问题分析 (一)制度不完善造成违规操作 政府采购是一场重大的分配体制改革,涉及到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划分。因此,从始至终都存在着公与私、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的矛盾冲突。受部门、地方和个人利益的驱动,相关经济人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往往为避免失去原有利益而变相侵害其它经济主体和社会整体利益,产生新的不正之风。由于采购制度的不完善,存在招标公开范围有限、招标采购对象不明确、招标和投标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使以行政命令约束的政府采购程序开始后,公众对监督的依据不清楚。这就在经济人和公众之间产生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少数人容易“暗箱”操作,利用公众对信息了解不足操纵采购,以满足个人或本部门利益。例如:有些地方搞假投标、人情标或限制范围,搞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使政府采购流于形式,在合法外衣下搞“暗箱”操作;有的政府采购计划在编制和执行上存在相当的随意性,导致盲目采购和重复采购。
(二)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见 尽管政府采购制度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也是一项改革举措,了解的人不多,误解的人却不少。有人认为这是财政部门想垄断采购事务,也有人把政府采购等同于计划几十年一贯制的“统分统购”。特别是政府采购主要是面向公开招标,通过竞争方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必然触及一些部门、行业和个人的既得利益,加之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设有物资采购部门,要他们一下子把采购权让出来,难度很大。还有一些部门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格局,利用职权实行支出领域的贸易保护和经济垄断,反对实行政府公开采购。这样,认识偏颇和利益驱动,成为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阻碍。
(三)缺少一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采购队伍 政府采购工作是一项全新的
系统工程,由于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采购人员掌握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商品的采购活动关系到经济、方面,也与商品的生产性能等有关。而我国大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大部分采购人员熟悉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紧缺经济时代的采购方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买方市场的采购方式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及商品、工程和服务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缺少大量通晓国际通行采购方式的采购管理干部、招投标人员、机关采购人员成为尽快全面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一个难题。
四、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监督措施,规范和制约政府采购行为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的主管机关,应增强对所属部门的业务监督,提高政府采购职能部门的自我监管能力,并积极配合,支持纪检、监察等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工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将政府采购工作纳入政务公开的重要,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对称。建立必要的举报奖励制度,保证政府采购的高度透明,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公众的公共监督意识。促使政府在采购中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另外,整个采购过程应处于供应商的监督之下,供应商如发现违反“三公”原则的人和事,应立即向招标人提出质疑,在对质疑效果不满意的情况下,可按规定向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投诉,以保证政府采购行为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采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利用机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并进行网上交易的一种化的采购方式是政府采购贸易系统。实现这种采购方式,只要将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络连接,就可以进行国际性招标,供应商的投标文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达。建立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可以打破空间限制,节省时间,减少人力和费用,同时,还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大量的纸张费用。美国联邦政府实行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后,每年节约纸张费用可达几十亿美元。当前,我国建立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的条件正在逐步完备,要适时制定政府采购电子贸易系统管理办法,规定政府采购信息在专门的网页上发布,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