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支出民主化初探(2)
2017-09-19 02:53
导读:二、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化进程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化进程,是伴随着整个财政体制的改革逐步向前推进的。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财政体制逐步由建
二、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化进程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民主化进程,是伴随着整个财政体制的改革逐步向前推进的。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财政体制逐步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包括已基本建立起来的增长稳定的财政收入体系、灵活有效的财政宏观调控体系和正在构建的管理规范的财政支出体系。 为了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我们对原有的财政支出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2002年11月21日,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演讲时说,“本届政府推行的主要改革措施有10多项,概括起来可分为四类:基础性改革、技术性改革、机制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其中,机制性改革主要包括实行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减少对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资,增加社会公共领域方面的支出,包括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对教育与科技财政投入、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等。”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蕴含着政府在支配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民主意识和理念,有力地推动了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民主化进程。 1.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和审议中扩大了民主的范围,增强了人民代表审议和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预算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职能和所要达到的调控目标编制出来的。由于预算编制的结果过于抽象,提交到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财政预算比较简单,影响了预算的透明度和严肃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民代表审议和监督的作用。实行部门预算的改革后,每个部门不仅要把预算内、预算外或其他收支及其项目全部编进一本预算当中,而且要对所有的收支项目进行细化;预算的编制时间也从原来的个把月变成了几个月;预算的编制不是由部门代编而是从基层开始编制,由部门汇总后上交财政部门再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除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必需开支按有关程序报批外,不得随意调整预算。由此可见,实行部门预算后,预算的编制时间变得充裕了,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也大大增加,编制的预算更加完整、更加贴近实际,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的审议也更全面具体,从而使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审议更加民主、透明、严格、有效,也为预算的执行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2.对个别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公共产品的提供或价格确定,已经启用听证程序。2001年12月8日,备受关注的“2002年广东省春运公路客运价格听证会”在广东省政府举行。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对听证会全程进行了现场直播。据了解,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对政府机构的业务工作会议进行直播。听证会上,经营者、消费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各界31名听证会代表,就“春运公路客运票价是否该涨”、“涨幅应当控制在什么水平”等展开了激烈“交锋”。2002年1月12日,我国举行了首次公开的国家级铁路价格听证会,对铁道部提出的涉及春运、暑运、“五一”、“十一”等主要节日期间列车的票价浮动情况的调价方案进行公开听证。包括33名正式代表、30名旁听代表和国家计委有关人士、申请人铁道部的代表、中介机构的代表以及新闻记者在内的近百人参加了价格听证会。部分听证代表就调价方案及有关材料中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提问和质询,代表们还进行了自由发言和辩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从政府举行听证会,到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加价格听证会,以及社会各界对听证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来看,我国公共事务决策的民主化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为数不多的听证会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公众对自身利益的深切关注、对公共事业发展所抱有的强烈责任感和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我们还开始找到了公共事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增加决策透明度的重要制度保证。 3.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随着公共财政支出的数量逐年增加,支出的日渐繁多,如果“各自为帐”,很容易在局部利益甚至某些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使财政支出发生异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最大限度地将各种支出置于统一管理监督之下,增强了支出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有利于杜绝违法违纪。同时,为了避免政府采购中因为缺乏竞争而产生的私下交易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现象,推行了政府采购制度,这种公开的、强制竞争的制度,不仅使交易透明化,便于监督,而且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