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1)(2)
2013-09-30 02:31
导读:2.2主体 知识转移的第二个要素是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基础。知识的转移总是从传播者向接收者流动,这个流动可能是单向的,但更多的
2.2主体 知识转移的第二个要素是知识主体。知识主体是知识转移发生的基础。知识的转移总是从传播者向接收者流动,这个流动可能是单向的,但更多的是双向的。图书馆中的知识转移,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就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包括广大的用户和图书馆员;群体层面,是指图书馆内的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在图书馆内凝聚的各类用户兴趣团体;就组织而言,则主要是指图书馆这个整体概念。
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往往是知识主体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很难促使其进行有效地传递。长期以来,知识管理界都在研究如何设计各种机制和政策来促进隐性知识在知识主体之间的转移。有学者就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进行了思考,提出图书馆的隐性知识转移需要在激励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于图书馆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2.3情境 情境是一个比较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的概念。目前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知识本身的特性以及主体对于知识转移方面的影响。然而,无论是知识本身,还是知识主体,都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的。知识要在属于不同情境的知识主体之间流动,必然就要涉及到情境对接等相关问题。因此,情境往往是知识转移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图书馆知识转移中,图书馆本身就是知识转移最大的物理情境,图书馆内的各类建筑和提供的服务是知识转移的基础,而图书馆的制度、文化等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知识的转移。以下重点分析一下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因素。
3 图书馆知识转移中的情境分析
3.1知识转移的情境嵌入性 知识转移具有情境嵌人性。G Szulanski在1996年分析在企业内部转移最佳实践的障碍中指出了情境对于知识转移的影响。他指出,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分为四个阶段:a.开始阶段:进行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调研,识别知识传播的情境:b.实施阶段:建立起双方的接收渠道,传播方进行知识的相应调整以适用接收者需要;c.调整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相应调整,适用于自身情境;d.整合阶段:接收方进行知识固化,传递的知识被融人制度当中。
中国大学排名 可以看出,Szulanski所指的情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了知识传播双方所处的组织的情境,也指明了知识传递主体本身的要素。此外,Szulanski在文中还提到了组织制度等因素对于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
1998年,野中郁次郎再一次用BA(场)的概念深化了他的知识创造体系。他指出,在知识传递的四个过程都是在一定的场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四个对应于SECI各个阶段的场分别是:a.创出场。对应于SCEI的社会化阶段,提供知识主体互相交流、共享经验的场所,促进主体之间隐性知识的转移。b对话场。对应于SECI的外化阶段,通过相应的知识引导者,建立起项目或者工作小组。知识主体间共享和改进知识,并向团队知识转移。c.系统场。对应于SECI的整合阶段,提供各种技术手段如网络、群件、数据库等来构建虚拟的环境以代替实际时空中的对话,实现新的显性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d.实践场、对应于SECI的内化阶段,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
培训,促使组织内部的员工不断自我学习,从而将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员工的隐性知识。
所谓的场,事实上就是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能是虚拟的,精神上的,或者是这几者的结合。但是,情境是必须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知识才能被吸收并进行转化。因此,应该积极地构建各种不同的场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
3.2图书馆是知识转移最大的情境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场”的理论,作为知识组织的中介,图书馆无疑是知识转移最大的场(情境)。这里所说的图书馆,既可以是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的图书馆建筑物.更多的则是我们所说的物理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统一体。从整体输出来讲,图书馆担负着向广大终端用户进行知识传播的使命,它不仅拥有大量的知识馆藏,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而在图书馆内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由于各种各样的业务分工,随着工作的开展,也在不断的进行着知识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