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1)

2013-09-30 02:31
导读:公共管理论文毕业论文,浅谈图书馆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情境   论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 知识管理 知识转移 情境
  论文摘要:介绍了图书馆知识转移的相关概念。在分析图书馆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知识转移具有情境嵌入性,并对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六个情境雏度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研究的热点。然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商业领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企业价值。在图书馆中研究知识的转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公众获取。并且,通过对图书馆内部知识转移的研究,促进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转移建设,从而真正把图书馆建设成知识转移的枢纽。
  1 图书馆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的基础。自1977年Teece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之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逐步开展起来。设立图书馆的目的就在于组织、存储和传播知识。因此,图书馆作为知识存贮的重要机构,其本身就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场所。结合图书馆自身发展,图书馆界中不少人对图书馆知识转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邓文红指出:图书馆知识转移,就是指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进行发现、挖掘、选择、整合、存储、输出等工作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把读者所需要的图书馆知识转移一部分给读者,以提高读者获取、共享和创新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能力的过程。
  徐洪升认为:所谓图书馆知识转移,是指图书馆采用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图书馆内外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挖掘、选择、整合,使知识在个体、群体、组织之间流动和转化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缩小知识差距、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知识增值的过程。
  贺巷超利用信息场的概念来研究图书馆的知识转移,他提出:高势能的信息源是图书馆知识转移的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颜先卓着重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来研究图书馆知识转移,他认为图书馆知识转移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已有的知识;二是支持知识创新。
  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就一直承担着知识传播的重大使命。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当今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的建筑和设备不断地发展变化,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地前进。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应该将自己立足于知识服务的重要机构,通过本身凝聚的知识资本,促进并带动知识的转移,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传递和创新。
  2 图书馆知识转移要素
  知识转移反映的是知识的流动过程。知识转移的过程,涉及到知识转移的主体、转移方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根据信息传播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图书馆的知识转移过程大致地看成是一个从知识传播者到知识接收者的传播过程。这样,图书馆知识转移,就必然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知识本身,知识主体,情境。
  2.1知识 根据波兰尼的观点,知识从形态上来说,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就是那些能够以编码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只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知识。对应到图书馆的实践中,显性知识主要是指那些以各种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馆藏,包括传统的实体馆藏和各种电子馆藏。而这些资源能否成为知识馆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开发。隐性知识则表现为图书馆员在各种业务操作中形成的经验知识,以及凝聚在图书馆战略、文化、制度上的知识。显性知识的转移是比较容易的,而隐性知识由于大量的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态存在,往往是知识转移的难点和重点。
  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从而构成了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所谓的SECI模型是指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整合化(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和内化(显性知识一隐性知识)四个呈螺旋型上升的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刻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转移的过程,是对知识转移和创造的经典表述。
上一篇:不可分共同共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重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