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1)(2)
2014-04-15 01:07
导读: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
2.合理性。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部存在大批专家,他们拥有专门知识,再充分利用档案,这样,组织就有可能通过精确的 计算 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3.稳定性。在科层制组织中,专业技术知识的运用是它的一个主要优势。任何行政法令、决定、条例都有书面形式的规定和记录,详细而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而保证了组织行为的稳定性。
4.普遍性。在韦伯创立科层制理论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科层制组织的崛起已被证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组织、政府机构、工会、宗教机构等一切大型的组织都经历了官僚制化的历程。在当代工业社会,科层制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尽管科层制已被证明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科层制的运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始料未及的逆向机能。因此,自从韦伯提出科层制理论以后,其观点便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罗伯特 ·K·默顿便指出,官僚制的意图在于增强组织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它在强调通过规定和权力进行控制时,也可能会鼓励行为僵化、不愿意做出"有风险的"决策,从而使整个组织中个人和各级群体普遍存在防御性态度。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则论证说,官僚制实行控制所需要的授权可使组织中的下属单位产生狭隘的自我服务的观点,它造成了一种对整个组织绩效不利的后果。而阿尔文·古尔德纳研究表明,严密的监督在上下级之间造成了个人间的压力和冲突--这正是非人格化的规章最初想要防止的情况。此外,沃伦·本尼斯在他的《官僚制的灭亡即将到来》一书中明确指出,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前五十年这一历史阶段中占据组织结构模式主导地位的正是"官僚制",但是这种组织结构已与当前的社会现实脱节了,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官僚制走向灭亡。不过,与本尼斯持相反观点的罗伯特·米威尔德则认为, "官僚制即将灭亡"的观点言过其实。不可否认,许多组织的结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抛弃官僚制组织结构。相反,官僚制可以适应动态的、变化的环境,环境对官僚制的需求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虽然对官僚制的批评意见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有一个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官僚制无处不在!绝大多数的组织采用的是官僚制方式;除了极少数的组织外,它是最为有效的组织结构方式。科层制在现代工业社会获得了广泛的成功,那么,这种组织方式在中国的状况如何?在知识 经济 时代 背景下,应如何建构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佚名
关于公共部门的界定与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兼谈公共
全球化与公共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