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建立(2)

2014-05-03 01:03
导读:3、建立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对策分析 3.1协调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 从图书采购、加工编目、图书上架,到图书借还、信息开发、课题服务、学科导航,每个环节

3、建立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对策分析

3.1协调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

从图书采购、加工编目、图书上架,到图书借还、信息开发、课题服务、学科导航,每个环节都要合理安排,环环紧扣,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同时,还应当创新用人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建立优秀读者评价体系,倡导读书风气,浓厚学习空气。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效率、学习效率,做到工作和谐、馆员间和谐以及馆员与读者间的和谐。

3.2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图书馆必不可少的环节。图书馆管理制度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工作规则,是图书馆实行科学管理的依据和准则,是工作正常有序的保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不断推进,图书馆在结构、功能、服务方式、工作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放式、多媒体、多功能、主动服务等成为现代图书馆的特征,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此相适应,高校图书馆应及时修订和制定新的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制度的督导功能。

3.3倡导平等友爱,讲求诚实守信,倾心构建和谐互助人际关系和谐是一种关系的融洽。

人际关系的融洽关键在于平等友爱,诚实守信,互相帮助。高校图书馆女同志多,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相对于男同志来说,没有那么豁达,相互间产生的小摩擦,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到工作。高校图书馆接触的读者,大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血气方刚,性格千差万别,如果动辄以管理者待之,也必然产生矛盾。这些不是和谐图书馆的景象。避免和及时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以平等友爱之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诚以待人,善以待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

3.4树立良好的而又和谐的服务理念

图书馆的工作就是服务,图书馆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让读者满意,图书馆业务的根本也是围绕读者的需求和满意进行的文化活动,这些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以人为中心,服务读者的理念定位。图书馆的服务工作都要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应以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

以读者能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快乐,把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服务第一、变藏书为用书作为一种准则,自觉为读者服务。如果没有读者是上帝、为读者服务是天职的观念,就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工作就不会有热情,态度当然也不会好,对人对事都会产生冷眼脸相待,如此服务必然导致读者反感、不满,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只有高水平、高效率、充满热情地为读者服务,才能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全面和谐。和谐图书馆的建设具体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1)馆员应主动地深入调查研究,包括读者的阅读动机、阅读习惯、常用图书类别等,找出读者的普遍性和倾向性,调整服务方式和内容。

(2)对有特殊需求的读者,可提供特色服务、专题服务,或是变一次性服务为跟踪动态服务等。

(3)读者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对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加强培养,利用网络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咨询服务,文献传递,数据库导航整理,尽量向读者提供整理后的有、急需、有序的信息源和各种高度浓缩的信息。

(4)扩大服务职能,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以往“为人找书”改为“为书找人”。让读者了解馆藏资源,充分利用馆藏资源,这种服务需要馆员比较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馆藏情况及市场最新信息,为开展主动服务打好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实现服务方式多元化、服务内容综合化,提供阅览检索、网上查询、文献传递资料复印等全方位服务,实现。读者满意。的服务目标。

总之,笔者认为高校和谐图书馆的建立,对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重大的作用,而建立和谐高校图书馆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宇群. 以人为本 构建更加和谐的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上一篇:当前档案学研究及档案工作中的唯心主义表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