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模式”(2)

2014-06-14 01:07
导读:又有处于中间水平的第二圈层近中郊区(包括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还有欠发达的第三圈层远郊区(包括都江堰、彭州、邛崃、崇
又有处于中间水平的第二圈层近中郊区(包括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还有欠发达的第三圈层远郊区(包括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成都市有1100多万人口,却有农民680万,城市化率为38.2%;人多地少,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83亩。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就必须彻底改变农民和耕地面积的比例,减少束缚在耕地上的农业人口,这迫切需要新的思路。

农民问题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个最现实的经济问题。如果不能让占到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中国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能让占中国人口总数54%以上的7.2亿多农民过上基本富足、自由和快乐的生活,那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一句假话。从当前讲,如果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没有消费能力,形不成市场,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让2.3亿个农村家庭富裕起来,提高他们的购买力,才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关键所在。从这个角度上讲“成都模式”更值得关注。
  “成都模式”与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城乡配套的改革试点尽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质的不同,后两个地方都是大工业城市,是工商业中心,成都仅是西部的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从全国范围来讲,成都和重庆都在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但“成都模式”从观念到制度设计、再到具体实施,从目前的效果看是比较好的。
  由于上述三方面原因,“成都模式”就全国来讲意义更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的角度上讲,最有价值的还是“成都模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三个集中”在全国有推广价值组成“成都模式”系统的三个重要子系统———“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是成都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子系统。
  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的“三个集中”探索在全国有推广价值。这是因为: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创造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集中之后采取良种化、标准化、集约化、公司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条件。“三个集中”与城乡一体化的逻辑关系是:前者是对后者的主要空间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将城乡一体化的三个核心环节即城市发展、以人为载体的城乡融通以及乡村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三个集中”构建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动机制[3(]见图1)。图1还表明了成都市推进“三个集中”的同时,同步推出了一整套制度改革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一个集中过程的具体推进保驾护航。
  下面分别就成都市每一个集中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机理作一简要的分析
  :3.1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这是“三个集中”的关键,是成都市对以集约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也是成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创新的重大举措。为实现该目标,成都市通过土地规划、环境建设、集群培育和区域协调等多条途径引导企业聚集(见图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就是要实现工业的集中发展,避免工业发展全面开发,导致工业企业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利用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对资源、环境形成严重破坏。这就需要对成都市现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实行布局调整,从而形成集中发展态势。成都工业的集中过程也是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也将能最大程度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2农民向城镇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是“三个集中”的核心,也是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
  成都市政府围绕让农民住得舒心、住得安心这两个基本要求,构建了农民向城镇集中,进而实现由农民向新市民转变的长效机制(见图3)。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是当前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千百年来,我国农民居住分散,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且服务产出水平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收入提高的重要瓶颈。农民集中居住后,据成都的统计资料显示,土地可以节约13%-15%。同时,农民居住区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还可以集中有限财力在社区内进行包括自来水、电力、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垃圾处理、清洁燃料等农村各项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企业投资农村便民商业连锁,提高农民的消费条件,保障农民的消费利益,为广大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类似的人居环境,这是构建和谐城乡的重要举措。
  3.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图3成都通过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机制政府农民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入城市或就地为农业企业工作,劳务收入无风险租金或股份收入土地使用权出租或入股租赁并整理农用土地规模化高效经营土地雇用农民工作为农业产业工人资金支持、制度保障它是“三个集中”的落脚点,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环节。成都市对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了土地集中经营的运行机制(见图4)。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农用耕地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并最终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成都市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过程中,注意协调好规范好农民与业主的利益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采取完善流转制度,维护农民权利;培育龙头企业,降低农民风险;建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措施让农民获益,让业主盈利。
  参考文献
  [1]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编.探路城乡统筹[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1-4.
  [2]易中天编.成都方式———破解城乡改革难题的观察与思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倪稞,陈卓咏,叶裕民.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线“:三个集中”[N].成都商报,2006—11—28.

上一篇:加强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