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模式”

2014-06-14 01:07
导读:公共管理论文毕业论文,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模式”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在综述成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本文在综述成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成都模式”的概念;简析了该模式的八个核心点;分析了“成都模式”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最具有价值的三方面原因是代表性问题,农民问题,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问题;重点分析了组成“成都模式”的三个重要子系统“三个集中”的内涵、意义和推广价值,分析了“三个集中”与城乡一体化的逻辑关系是:前者是对后者的主要空间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将城乡一体化的三个核心环节即城市发展、以人为载体的城乡融通以及乡村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三个集中”构建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动机制;最后还对成都市每一个集中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机理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成都模式;三个集中

 1.引言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从前,有一人要带三件物品过河,这三件物品分别是:鸡、米和黄鼠狼。由于船小,每次只能带一件过去,而且不能借助任何外部条件。这下主人就犯难了:如果先运“黄鼠狼”,把“鸡”和“米”放在一块“,鸡”会把“米”吃掉;如果先运“米”,把“鸡”和“黄鼠狼”放在一块,“黄鼠狼”又会把“鸡”吃掉;如果先把“鸡”运过去,此岸的“黄鼠狼”和“米”倒相安无事了,但第二次无论运什么过去,都会在对岸“悲剧”重演。那该如何才能成功地将三件物品运到对岸,又能做到完好无损呢?这个故事的答案是分五步就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这里讲的好象是一个有关逻辑思维的故事,其实,这更是一个统筹兼顾的故事。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人、一件事,都有统筹兼顾的问题。党中央讲的统筹兼顾是从国家发展大局来讲的“五大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成都市从2003年11月开始,就正式全面启动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我们认为这是结合成都实际抓到了五个统筹的根本。这是因为只有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据统计,2003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之比为2.637:1。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强劲,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农村却处在发展较慢的小农经济状态,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的生产生活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三农”问题最重要的是公民权益问题,如果农民与市民在国民待遇上不平等,就不能体现公民人格平等、不能体现发展机会均等,其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系。而要打破这一体制性障碍的唯一途径,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经过近6年的努力,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被誉为“成都方式”、“成都实践”、“成都模式”
  (本文采用该含义并不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截至2008年,成都市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从2003年的2.637:1缩小到2008年的2.26:1。同时,成都整合了部门职能,先后对规划、农业、财政、交通、园林和林业等30个部门进行了改革调整,初步建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大部门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也初步形成,2008年全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达147.7亿元。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已在青羊区、温江区、郫县、邛崃市等10个区市县试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下半年将在全市推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根本解决农民问题的“成都模式”最有价值今年上半年《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成都实验》的封面文章,不仅在全国“两会”的会议上引发热议,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目。
  有人说,成都找到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法(王光春等);也有人说,成都在破解城乡二元差距上开了好头,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牛文元);还有人认为,“成都方式”蕴含着普遍规律和普适价值,这就是科学、民主与法治,分别体现在成都搞的“城乡一体化”、“基层民主建设”和“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易中天)[2]。我们认为,成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做法、想法、方法、说法,加起来就是“模式”;因为这个“模式”是在成都发现的,所以叫“成都模式”,它并不意味着“定型”或“范式”,而是适应成都实际情况的、现在看来是行之有效的探索之路。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官员的说法,成都的做法集中起来就是“六句话”、“三大重点工程”和“三个集中”。这“六句话”是:一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二是以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三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四是以形成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五是以政策配套为保障;六是以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三大重点工程”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农村发展环境建设。
  “三个集中”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用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根据我们的初步研究,我们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模式”归纳为八个核心点:一是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进行规划;二是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比如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颁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所等举措,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还推动这些要素流转起来,从而在打破城乡市场壁垒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三是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四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五是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六是以特色镇和中心镇为载体;七是以政府的政策为保障;八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成都模式”之所以最有价值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成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具有代表性。成都地处西部的中央,其丘陵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7.6%,山区占32.3%,两者加起来占59.9%;成都是大城市带大郊区,既有比较发达的第一圈层五城区(包括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
上一篇:加强公共支出精细化管理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