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公共治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3)

2014-10-06 01:08
导读:第六,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至公共部分规模不同,新公共治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分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分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第六,与传统公共行政热衷于扩展政府干预,扩至公共部分规模不同,新公共治理主张对某些公营部分实行私有化,让更多的私营部分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即通过扩大对私人市场的利用以替换政府公共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新公共治理的拥护、支持者也以为,公营部分的私有化并非新公共治理的必不可少的特征。


第七,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僵硬的人事治理体制不同,新公共治理重视人力资源治理,进步在职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治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取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等。


      三、对新公共治理的批评


新公共治理在西方各国日趋流行的同时,也遭受到很多批评和指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公共治理无视公营部分与私营部分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分的治理,但两者在根本目标上并不相同,前者是提供公共服务,后者则以利润为终极目的。


2、新公共治理用学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务的供给,这是不适当的,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把前者简单化。由于相对于政府来说,公众具有彼此冲突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享受政府服务的“顾客”,又是作为政府税收来源的纳税人。一方面,他们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交的税太多。


3、新公共治理夸大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丈量和评估,但政府的很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本钱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正确丈量和评估。


4、新公共治理主张公营部分私有化,实际上是放弃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逃避提供福利的责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5、新公共治理夸大目标治理、绩效治理,实际上是一种“新泰勒主义”。


6、新公共治理主张对高级文官实行任命,以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控制,破坏了传统的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治上的***和滥用职权。


7、新公共治理夸大的所谓“顾客导向”、长期计划和预算总量控制很难付诸实施。


尽管新公共治理受到了各种指责和批评,但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80年代以来西方很多国家开展的一系列的行政改革便是这一潮流的集中反映,从美国的“重塑政府”运动到英国的“宪章运动”,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市场导向和顾客导向的行政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践着新公共治理,体现出新公共治理的诸般特征。


      四、几点启示


新公共治理既是西方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如前所述),又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公共行政的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治理的和实践具有一些可供鉴戒之处。


第一,新公共治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进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进步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可以鉴戒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答应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进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进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二,新公共治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足程度方向发展。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治理和人事治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治理和人事治理面临的主要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治理和人事治理的法制化。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题目:我们的政府回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上一篇:浅析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队伍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