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化危机治理制度探讨(2)
2014-10-07 01:08
导读:4.2 建立同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治理机构、牵头责任部分、配合参与部分、专家
4.2 建立同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治理机构、牵头责任部分、配合参与部分、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同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治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分及其参与部分;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治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聪明。 4.3 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治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
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治理,各部分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鉴戒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气力,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进步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进步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气力,共同度过危机。
4.4 建立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
公共危机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职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职员的公共危机治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转。
4.5 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民尊严、国际专利等权利和资源。
4.6 建立危机治理的教育和练习机制
加强危机练习与危机知识的普及,进步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治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叫,经常进行危机练习和演习,进步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把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练习,整体进步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7 建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固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 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题目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治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治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纵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治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唐钧.公共危机治理:国际动态与建设经验[J].政府改革与创新.
[3]@许益军.加快制定危机型公共政策[J].党政论坛,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