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2)
2014-10-31 01:42
导读: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治理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终极取代传统的公共行
2.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学范式主导地位的终结以及政府治理新范式的出现。但是没有终极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而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主导范式。新公共行政学学派的代表作是《走向一种新公共行政学:明诺布鲁克观点》(1971),它以公平为核心,因而拒尽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尤其是-行政二分法和官僚体制;它夸大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以及行政治理与价值的关联,并寻求具有灵活性的行政组织结构。因此,分权、权力下放、项目治理、组织、责任扩大、冲突和顾客至上成为新公共治理组织的一些基本概念。新公共行政学夸大以“公平”为核心,实际上是一种***的行政理论,与美国政治学的先驱汉米尔顿·麦迪逊等人在《联邦党人》以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中所表达的***行政理论具有明显的师承关系。
与此同时,西方公共治理研究领域出现了另一个更深刻、更广泛的趋势,这就是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途径的兴起。针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过分夸大的组织结构(官僚体制)的研究,将政治(政策制定)与行政(政策执行)分离等弊端,政策科学的倡导者主张一门以政策制定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端正发展方向,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进步政策质量为目标的新学科,从而形成了政策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范式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中碰到了一些困难: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同一的社会科学(即它既整合多种学科的知识和,又超越了它们之上),这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叫的困难,包括在规定研究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君子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因此被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特别是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德洛尔在《公共政策制定检讨》中将政策过程划分为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 这些困难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后来的发展。 在80年代中期,题目仍未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检查了政策科学的近二、三十年的发展,提出政策科学需要在14个方面加以突破,包括提供关于政策制定和政策科学的和智力的理解;增加和比较的观点,真实地处理政策实际;寻求宏观理论;政策范式批判;探讨宏观政策创新;研究元政策制定和统治设计;考虑政策制定途径的改善;探索政策制定的输进方法;加大学科基础;开发各方面的方***、方法和技术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70年代后政策科学的发展及其特征
政策科学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政策分析范式(将政策科学领域理解为一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迅速成长壮大。实在,在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政策研究领域成长的最大推动力并非来自于社会科学家,而是来自于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
数学家。运筹学、治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及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构成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方***的基础。70年代以后政策分析途径的成长引人注目,它的倡导者林德布洛姆、邓恩、奎德等人不再将一般的选择理论、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向题目或一般的政策系统及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主要关注现实具体的政策题目,因而政策分析方法及技术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与政策科学相比,政策分析的应用性程度更高,它以提供政策建议或备选方案为核心,有具体确当事人或委托者;其研究对象比较明确,研究范围的边界清楚,在学科共同体中较轻易形成有关方***和学科理论体系方向的共叫,再加上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的成熟,使得政策分析比起政策科学来更轻易取得突破,较快地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学科体系;再加上思想库的成功的政策分析实践的鼓舞,使得政策分析范式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