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区域公平性实证研究(2)
2014-11-28 01:13
导读:二、我国不同区域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公平性现状分析 经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地方公共卫生支出有以下特点: (一)各地区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呈
二、我国不同区域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公平性现状分析
经过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地方公共卫生支出有以下特点:
(一)各地区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呈递减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5年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率逐年下降,只有2003年有一个反弹,原因是这一年“非典”造成各地区公共卫生经费不同程度地上升。造成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逐年递减的原因是,一般用于卫生事业的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地方政府往往青睐于生产性支出,而轻视非生产性支出。另外,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政府调控的手段逐渐减弱,很多医疗机构也逐渐市场化,这也直接造成了地方政府卫生用度的下降。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公立医院进行补贴,而在市场化进程中取消部分补贴改由公立医院通过药品差价的方法获得,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人均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货膨胀的因素;另一个原因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收进增长明显,财政支出规模也迅速膨胀,固然地方公共卫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但地方公共卫生支出的尽对数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增长,因此造成人均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上升。
(三)不同地区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以及人均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相差很大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原因是,在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担负的责任太大。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且地区差距非常大。由于地方性公共卫生服务投进大、产出小,因此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没有爱好也没有能力往提供。中、西部地区财政地方财政困难,往往重视生产性财政支出,轻视非生产性财政支出,因此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偏低。同时由于中、西部地区财政收进和财政支出规模偏低,造成中、西部地区地方公共卫生支出的尽对数远低于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人均公共卫生支出与东部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例如2005年东部地区人均地方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分别为中部和西部的1.96倍和1.39倍。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城乡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不公道
2000-2004年城镇人均卫生经费是农村人均卫生经费的4倍左右,差距非常明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乡镇一级的政府缺乏相应的财政收进,其卫生经费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地方财政主要向本级财政直属的重点医院进行预算拨款,而给予各卫生防疫站等的拨款很少,给农村的公共卫生拨款就更少了,在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因此,乡、镇一级的财政缺乏与之实权相对应的财权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城乡公共卫生支出规模极度不公道。
三、构建***社会要求我国公共卫生支出制度公平性的完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地方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存在区域不均的局面。而中心财政主要承担直属卫生机构和医学科研机构预算科研拨款,而这些机构又大都集中在发达地区和省、市级地区,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各区域以及城乡卫生支出不公平的现状,使得不同地区和城乡间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差异很大。以代表较高医疗水平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例,根据粗略估计,2006年,北京拥有三级甲等医院34家,百佳医院8家;山东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3家,百佳医院3家。也就是说,在山东每711万人拥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而在北京每45万人就拥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而在西躲,整个自治区只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地区间公共卫生经费的不平衡还造成了医疗人才的流失,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向发达地区和大医院活动,使得不同地区的医疗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