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落实三审制的思考(2)
2014-11-30 01:44
导读:“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治理制度,也是每个出版社必须认真坚持的制度,目前的关键在于一要根据出版社
“三审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的出版治理制度,也是每个出版社必须认真坚持的制度,目前的关键在于一要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自我完善,二要对照制度严格执行。在夸大责任编辑对图书质量负全责的情况下,初、复、终审要按分工、有侧重地各负其责,并突出其“学术属性”、“权力属性”和“责任属性”,并把进步编辑初审报告的质量作为加强编辑“三审制”、进步图书质量的突破口,举办图书优秀初审报告评选,从中评出一批图书优秀初审报告,并对这些优秀初审报告的责任编辑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发挥其示范效应,调动广大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选题优化工作,适度控制出书规模
夸大出版社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和适度控制出书规模肯定是必要的,但假如出版治理部分一味要求出版社大幅削减出书品种,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现实,也不一定可行。究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但没有适度的规模,同样也不会有什么可观的效益。但出书数目不切实际地盲目增加,必然会带来编辑工作的超负荷运转,从而导致编辑质量滑坡。因此,在目前编辑职员编制既定的情况下,出版社要选准作者,加强选题优化工作,切实保证来稿质量。只有数目相对公道了,来稿质量进步了,工作负荷才会适度,编辑职员也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审(编)质量。
4.成立社内审读机构或建立相对稳定的社外编(审)队伍
在目前编辑人手缺乏的情况下,规模大的出版社或出版团体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建立专门的审读室,全面负责书稿的审稿工作,或将策划编辑与文字编辑分工,由文字编辑组成编辑、审稿队伍;规模小的出版社可以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或退休职员建立社外编辑、审稿队伍;等等。这样做,一则可以节省职员编制和经费,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专业书稿的编(审)质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5.分清责任,奖优罚劣
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再好的制度也会流于形式。对在编辑工作中责任感强,编辑质量高的,要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出现质量事故的,要根据事故轻重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影响,相应地予以罚款、处分,甚至缓聘或解聘。
当然,从实际出发改进、完善现行的三审制,其出路或许还有不少。总之,重视审(编)现状,重视审(编)过程,把“三审制”落到实处,是进步图书质量的关键。每个编辑职员都从我做起,从一部书稿做起,从一字一句做起,那么图书质量的进步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崔庆喜. 实行三审制中存在的题目与对策. 编辑之友,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