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发展西部 振兴航天(1)论文

2013-08-25 01:05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发展西部 振兴航天(1)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实施阶段,在1999年11月召开的
目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实施阶段,在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已确定2000年将为西部大开发安排1000亿元以上的财政拨款与贷款指标。航天科技工业如何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中抓住机遇,使航天三线企事业走出困境,推进航天工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航天进入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  1.航天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目前,国家界定的西部地区指: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内蒙古等10省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3%。航天工业在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等6省区都有大型的科研生产基地或大型厂所 ,特别是在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等5省区的科研生产基地,在当地工业经济中都占有一定份额且颇有影响。这些就是航天进入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贡献并在贡献中求生存、获发展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航天工业在中部的接应能力和东部的后援也具有相当实力,从中部的湖北、湖南、广西、河南、山西5省区看,航天大型科研生产基地或势力较强的厂所,地理位置上靠近西部,有些还属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经济开发区。从东部地区看,无论是上海、江苏、北京、天津,还是东北地区,都有航天大型科研生产基地或大型的厂所,尤其在北京、上海的科研生产基地,其规模和水平都相当可观,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研、生产的后援与支撑。   2.位于西部地区的航天科研生产基地颇具实力  位于四川、陕西、贵州、内蒙古、云南等西部地区的航天三线基地都属于科研与生产结合型企业,设施设备与技术手段比较先进、配套,而且比较集中;其科研人员、技术工人的实力比较雄厚,专业技术与工种齐全配套,在东部沿海超常发展中,这些基地曾发生过“孔雀东南飞”,一些科研人员成为东部大发展的优秀人才。航天三线基地在西部人才与智力开发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能肩负重任并做出贡献。   3.航天的优势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航天三线基地及整个航天工业具有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检测机电算一体化产品的能力,在专业优势与产品优势方面符合国家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需要。如计算机及其应用类产品:程控交换机、STD工业控制机、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友力2000集散控制系统、多功能商业收款系统、增值税发票防伪识别系统等;自动控制技术类产品:自动称量包装系统、电站监控系统、锅炉监控系统、锅炉微机自动控制系统、机床数控系统等;综合电子技术类产品: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有线电视及大型自动广播扩音系统等;综合机电类产品:医疗器械、汽车及其零部件等;还有其他一些特种材料与工艺、节能、环保类产品,包括复合管道、双燃料汽车等。这些产品在信息产业、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电力和通信等方面,都是可以满足西部需要的产品,且有东部航天单位做技术后盾。   4.利用航天技术和产品改造传统产业是航天三线基地开发西部地区的一个优势  航天三线基地在计算机及其应用、卫星地面应用、远程遥控与遥测等产品上都有长项,可为西部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改造,特别是为资源开发类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可以就地取材,就地研制生产,就地安装使用,这是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也是为西部大开发做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5.航天的声誉与形象是外引内联的无形资产  航天科技工业40多年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已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赢得了荣誉。目前,面对国家大力开发西部地区的大动态、大趋势,国有资本、东部资本、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都将向西部倾斜和纷至沓来,中国航天可以利用声誉和形象的无形资产,加上科技与产品实力,不断发展和扩大外引内联的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回顾历史 面向未来——航天四院民品发展战略研究
上一篇:长三角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的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