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辐射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1)论
2013-09-08 01:05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经济辐射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1)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经济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
[摘要] 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经济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研究经济辐射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与评价,进而为建立更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辐射理论分析方法
一、经济辐射的含义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的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国外的经济辐射理论
国外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主流理论有以下几种:
1.增长极理论
经济增长极最早于1955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是把国民经济看作是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结构,“点”即增长极,“轴”即交通干线。松巴特认为空间极化不仅会出现在若干点上,也可以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上。它一产生,就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产业和人口在沿线的聚集,形成新的增长极与点线一体的极化带。使极化过程与扩散过程在空间上可以沿着既定的方向连续进行,由单个、静态的点成为一个空间的量,因而具有了动态的性质。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经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成现代区域的空间开发结构,实行网络开发。网络开发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以各类中心城镇为增长极;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所吸引的范围;三是“网络”,由物流、人流、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三、国内的经济辐射理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国内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987年,陈田首先对全国性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定义了城市经济影响区。他认为:城市经济影响区是城市经济活动影响能力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1993年,复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提出大都市经济圈的概念,也就是某一大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化或外围化的地区成紧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
2002年,胡序威提出都市区是由中心市和外围非农化水平较高,与中心市存在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都市区的地域范围,即为与中心市保持便捷通勤联系,或城市功能由中心市向外扩散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其地域范围的大小与中心市规模的大小呈正相关。
2003年,孙娟综合采用空间要素、时间要素、流量要素以及引力要素界定出四个空间范围,然后将这四个空间范围进行叠加划分出南京都市圈的范围。
四、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经济辐射现象的研究得到了我国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除了对该现象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外,他们的研究方向由最初的理论方面转向实证方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开放经济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