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实施加工贸易新政的基本判断和路径(2)
2014-04-28 01:08
导读:5.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珠三角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加工
5.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珠三角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其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是来自国外,这些企业主要给外企、港商、台商做加工生产。在严格意义上,这些加工贸易型企业不是一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因为它们没有销售、没有投资、没有技术研发部门,只是一个生产环节。这种加工贸易型企业大量长期驻守在珠三角,必将造成珠三角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加工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从低端向高端不断转型升级。如果珠三角企业不利用当前的契机进行产业升级的话,珠三角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担忧。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或转移的可行性
1.跨国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移为加工贸易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大分工的不断深入,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进入高潮,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跨国公司不仅由于“成本驱动”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环节转移到中国,同时由于“市场驱动”把技术、管理和资金带进中国。而且,由于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逐步转移到中国。这为珠三角拓展加工贸易的空间、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比较优势。从发展前景看,经济全球化不仅可以带来使珠三角加工制造能力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机遇,而且能够创造把加工贸易升级为综合优势的机会,使加工贸易开始新的转型。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珠三角地区具有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珠三角地区加工制造业发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能力强,交通便利,为加工贸易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的转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随着珠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更有利于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
3.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已经出现良好的势头。珠三角的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建自己的品牌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惠州的TCL、德赛,深圳的华为、中兴、康佳,顺德的美的、格兰仕、科龙电器,珠海的格力等,这些企业大多是从开展加工贸易业务做起,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实现了从OEM(贴牌加工)到ODM(委托设计生产)到OBM(自有品牌营销)的转变,如今已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和知识产权。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珠三角地区的一大批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国际品牌服装、鞋类、家具,如耐克、阿迪达斯、宝路等都是在珠三角地区 通过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加工,其生产技术、质量和管理水平均处于国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加工贸易正从生产传统产品为主发展为生产机电产品为主,IT产业迅速发展使珠三角地区成为我国IT产业最重要的硬件制造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区的塑胶制品和家具制造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纺织企业也在加强技术改造,采取电脑纺织机代替人工纺织,产品的新型面料和辅料质量档次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珠三角的加工贸易无论在方式、内容、质量或是种类、技术含量上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崔学海
对南京红楼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
从技术环境论看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技术引进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