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论文(4)
2014-06-03 01:02
导读: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从70年代起,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固氮分子 生物学 的研究,固氮微生物为什么能固氮呢?原来它们能在根瘤中合成一种固氮酶
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从70年代起,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固氮分子
生物学的研究,固氮微生物为什么能固氮呢?原来它们能在根瘤中合成一种固氮酶。由于这种酶的催化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氨,并为植物吸收利用。现在,科学家们对于固氮的机理以及固氮基因、共生基因和寄主专一性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生物固氮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家们设想,今后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这一工作。
首先,充分利用和改造现存的天然固氮系统。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固氮微生物,并且筛选出了一些固氮效率较高的根瘤菌菌株。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筛选和遗传育种方法,培育出了固氮效率高的豆科作物新品种。最近,澳大利亚
遗传学家用强力诱变剂处理大豆,培育出一种新型的“超级生节”大豆。据称其固氮效率比常规品种提高了35倍之多。种植这种大豆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科学家们发现,除了豆科作物之外,还有许多作物其中包括谷类作物在内,也与根瘤菌有着一定的共生关系,只是不如与豆科作物的关系那么密切罢了。因此,科学家们准备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将某些基因转入这些根瘤菌中,以改造固氮菌种,加强其与作物的共生关系,促使谷类作物与这些固氮菌种共生固氮。改造现存固氮系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提高同豆科作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类菌体中氨的损失,改善共生关系使作物保证对固氮菌供应充分的碳源,又使固氮菌所固定的氮充分为植物所利用等等。
生物固氮研究的第Th个重要途径是应用重组DNA技术。这是一个最诱人的途径。将固氮微生物的整个固氮机构转入谷类作物细胞中,使之获得自主固氮能力。这是一项更为遥远和更有价值的工作,一旦取得突破,那么农业生产就可以摆脱对于氮肥的依赖,其面貌将大为改观。我国在固氮研究方面已经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豆科资源,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加强豆科根瘤菌固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改善天然共生固氮系统,筛选和培育固氮力高的菌种,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3.变革传统耕作和管理技术正在酝酿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传统农业的各个领域,各项新兴技术都将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未来的农业可能完全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手工式的或机械化、
化学化式的农业。传统农机代替人力、畜力进行耕作和收割,对于农业的发展无疑曾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有农机体系的劳动强度仍然很大,成本也很高。在耕作收割时还会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反过来又必需增加耕作深度,浪费人力物力。专家们设想,在农田上按一定线路安装一种空架吊车作为耕作机械的运行轨道,这样就可以避免机械压实土壤。这既有利于保护土壤,降低耕作深度,也可以降低能耗。实践表明,采用这种耕作方法可排除土壤对机械的阻力,其所需能耗仅为拖拉机的12%,估计在将来还有可能进一步降至5%一10%。高架轨道在地上的固定部分还可以设计成排灌水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要。现在,用于化学处理和施肥的高架轨道正在试验中。“播种种植机”的方案也在研究中,如获得成功,那么今后一般的作物将不需耕地,只需用这种机械将种子播入一个个小圆坑里就行了。一些国家还在对“庄稼整株收割法”进行试验,希望通过挂在高架上的平台收割机同时将整株收割、打捆、装箱并送到运输汽车上。如果这一方法可行,那么?合收割机之类的笨重机械也许就要被淘汰了。今后,用超声波脱粒、微波烘干谷物等技术将会被广泛采用?nbsp;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发展
计算机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里,计算机已成功地进入了农业各领域。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生产,合理使用资源,贮存和分析各种信息,为决策人提供最佳选择,最佳管理方式,从而大大节省费用,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农业系统进行模拟已成了热门研究课题。农牧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受到诸如投资、气候、时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研究往往费用高,时间周期长,甚至根本无法实地进行。如果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就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并可得到合理的信息反馈,使农业研究和生产管理有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养猪管理模拟模型,向计算机输入饲养方法、畜群结构、增殖力等数据,便可从中获得产量、现金流动等有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可从中选取最佳方案,保证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现在,国外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用模拟电子计算机,而且还有专用的计算机模拟语言和程序。专家们相信,计算机模拟研究将会有力地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4.建立高度技术关系的农业工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