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奥肯悖论”破解(1)(2)
2014-06-17 01:47
导读:二、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结果偏离 政府作为市场机制的干预力量,具有保护市场和反市场运作的双重特征,而作为理性的主体,政府的行为深受其目
二、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结果偏离
政府作为市场机制的干预力量,具有保护市场和反市场运作的双重特征,而作为理性的主体,政府的行为深受其目标、偏好和政策的影响,受益最大、成本最小也是政府的根本目标,而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其行为的偏好和政策的选择。改革开放至今,政府的首要目标较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有了根本改变,主要体现为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和管理成本尽量降低。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政府的政策和行为选择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笃信“快速增长万能”信条。地方官员在显性政绩的引诱下,片面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为“增长就是硬道理”,认为快速增长是万能的,是政府的根本目标,并能“包治百病”。与此同时,为了使“增长数据显性化”,盖高楼、修新路、建广场、搞庆祝成为了地方官员的政策偏爱。
第二,偏爱大企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种由中央与地方共享,而地方政府只要多上大的项目,地方财政就能增加,所以,地方政府偏爱大企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大企业在地方GDP增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多上几个大项目、大企业就能迅速拉升地方GDP。所以,政府在政策、土地、能源等方面给予大企业诸多便利。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是地方政府的宠儿,但这些企业对拉动就业的促进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认为“经济增长条件下就业必然增长”。独立的就业促进政策实行起来成本高、操作难,作为理性的主体,政府自然倾向于成本低、效益高的就业政策。而只要经济增长就能促进就业也成为了政府官员秉持的信条,这使得就业政策依赖于增长政策,附着于经济增长政策之下,失去了独立性,现实的操作往往被忽视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政府的目标、偏好和政策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成本高。由于难以得到各类优惠政策,加之政府对创业鼓励不足,登记制度苛刻、审批程序繁琐,索、拿、卡、要现象存在,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成本相当高。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1999年我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截至2004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2350万户, 2005年底,全国内资企业是有350万户,比上年净减少30.1万户,下降了7.9%。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有国内生产总值的39.5%,而其他国家在我国目前这样的发展水平上可以达到50%以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高于其产值比,如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其产值之比为61:51,马来西亚为50:41,菲律宾为45:45,巴西为56:50,而中国的数据却是27.7:36.6,两者差5.9个百分点。
第三,就业政策长期被滞后和忽视了。由于“增长万能”论和“经济增长条件下就业必然增长”的信条,不少地方政府虽然将就业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但却往往附着于经济增长政策之上,独立的就业优先政策被忽视了。
三、政府目标:建设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模式
本文认为,我国失业治理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目标、策略与偏好行为的变革,“奥肯悖论”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基本理念: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就无从谈起,但是,经济增长并非促进就业的充分条件,即使经济增长,也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低。治理失业不能仅靠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必须成为政府的一个独立目标,倡导就业优先原则,鼓励“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方式,实现政府目标、策略与偏好的改变。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杨礼琼 胡宏伟
从经济理性到道德理性
如何因势而变,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