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奥肯悖论”破解(1)
2014-06-17 01:47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奥肯悖论”破解(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奥肯定律”是经济学最可靠的定律之一,已经成为许多
[摘要] “奥肯定律”是经济学最可靠的定律之一,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信条。但是,在中国却出现了“奥肯悖论”,即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平衡,二者在增长趋势上不同步。由于旧的体制、政策以及行政力量不当干预,“奥肯悖论”的非规律性具有反市场性。而政府目标、偏好、政策的偏离,造成了结果的偏离,建设“就业友好型”的增长模式成为破解“奥肯悖论”的根本策略,应鼓励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制定和执行独立的就业促进政策。
[关键词] 目标 偏好 政策 奥肯悖论
一、“奥肯定律”与“奥肯悖论”
“奥肯定律”(Okun’s Law)是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它说明的是失业率与实际产出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奥肯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失业率发现,削减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将会提高3%,即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反向替代关系:“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岗位增多,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反之,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这就是著名的奥肯定律。
可是在我国,“奥肯定律”却不灵了,①甚至出现了“奥肯悖论”。我国经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0.1%,而同期就业增长率却仅有1.1%。2001年至2005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8.3%、9.1%、10.0%、10.1%和10.2%,而同期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5年,而且远高于上个世纪90年代。此外,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也比90年代低。“九五”期间,我国GDP就业弹性系数为0.13,但到“十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其中2005年仅为0.08。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也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了“十五”时期的80万人,其中,2005年只有63万人。②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率的高速增长和失业率的迅速下降,中国存在“奥肯悖论”现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不少学者试图分析我国出现“奥肯悖论”的原因,主要观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制度制约与制度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强调公平,并为之实行了“低工资、零失业”的就业制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市场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追求公平、牺牲效率的做法被摒弃掉,“国企改革、减员增效”成为城镇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核心,这使得原有冗居在国企内部的富余人员“显性化”,失业短时期内出现“井喷”,并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二,技术升级和产业革新。技术进步和产业革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必然要求,其直接结果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单位资本相对应的劳动力数量降低,形成了资本挤出劳动力的现象。完成相同国民生产总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会更少。
第三,劳动人口的持续增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使中国人口短期内急剧增加。④伴随着劳动人口的自然增长,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就业压力以约20年一个高峰循环出现。而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显性化,这也是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另有部分学者则通过深入分析“奥肯定律”的变量关系,并对中国实证数据重新测算,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并未失效,至少没有出现所谓的“奥肯悖论”。这些观点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
本文认为,“奥肯定律”与“奥肯悖论”同时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规律性与反规律性在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此起彼伏,而市场的因素是“奥肯定律”规律性的根本推动力,而以政府力量为代表的反市场力量则成为“奥肯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中国欲破解“奥肯悖论”,更好的实现“奥肯定律”的规律性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在目标、政策与偏好方面进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