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2014-06-23 01:10
导读:二、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成都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为成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文化资
二、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与优势文化和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成都旅游的一大形象和特色,为成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把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融合起来,依托成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旅游功能,是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成都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兴建都江堰
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农业兴旺,手工业发达,天下谓之“天府之国”。特别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成都成为西南地区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成都从未断过的文化链,在历朝历代都闪烁出亮点。早在汉代成都就创办有中国第一所官办学校———文翁石室,即现在的成都石室中学。这里文人荟萃,汉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才女卓文君,唐有女诗人薛涛,五代有绘画大师黄荃,宋有史学家范祖禹,明有大学者杨慎。大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曾寓居成都,古代文明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
(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优势成都是1982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地下历史文化遗产和地面文物古迹大多分布在城市西北面,即西至都江堰、杜鹃城遗址及鱼凫城遗址,北至有大量文物出土的广汉三星堆及最近发现的三道堰古城遗址。目前,成都正在整合现有旅游资源,打造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古蜀文化三大历史文化“名片”,加之“地方特产”的川剧和正在建设的成都
戏曲艺术表演中心,去年开始兴建的沙河工程及府南河后期整治,又将为成都推出全国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和沿河观光旅游带。成都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三环旅游圈”,即以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府南河等28处人文名胜为主的城区旅游圈;以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10片风景名胜区为主的市郊旅游圈;以“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长江三峡、稻城香格里拉为主的辐射旅游圈。“三环旅游圈”互为依托,成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了一个休闲旅游的中心枢纽和中转站。这对推动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其丰富的内涵和自身的发展规律。一个地方的旅游能够兴旺发达,最终还要依靠旅游资源的内在品格。因为一个城市的自然旅游资源是极其有限,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成都要实现“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就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文化旅游发展观,走文化旅游之路。大部分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兴趣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占49%,体察民俗风情的占22%,观赏文艺
美术的占7%,品尝风味佳肴的占17.5%,其他占4.5%。可见,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不是游览或玩乐,而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国内看,凡是旅游业发展好的城市和地区都是因为文化的吸引力,如北京、西安、上海、杭州、丽江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只有文化才会是永久的,才会富有永远的魅力,永驻旅游者心田,只有发展文化旅游,才能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
(一)结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准确定位成都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名片,对认识城市起着导向性甚至是标志性作用。准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有利于游客的有效识别。我认为,从成都的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的特点出发。成都旅游形象定位为“休闲之都”比较恰当。
休闲其实就是一种很个性化的休息娱乐方式,曾有专家下定义说:“休闲是指从外界环境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去休息、消遣、培养与谋生无关的智能,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活动的总称。其本质就是8小时以外的恢复身心、发展自我的活动。”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使人
放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