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10)
2014-07-05 01:10
导读: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人的智力发展,在不同年龄期是不同的,同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也有不同的
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人的智力发展,在不同年龄期是不同的,同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也有不同的职位或表现,形成了老年人的老谋深算、阅历丰富,中年人的年富力强、基础扎实,青年人的思想敏锐、热情奋发等特点。不同年龄期的人才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也就是常说的老年、中年、青年三结合,就有可能取得较佳的时间结构效益,具体表现在:①适应新经济时代经济和科技“跨接”与“转换”的需要,促进新经济的发展;③人才之间产生“亲和力”互补与互相促进而产生1+1>2的能量放大效应;③能经济、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本,整体上取得较佳的宏观经济效益。这种年龄结构就是人才的群体时间结构。一
人才个人,终其一生,在人生征途上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特征的最佳年龄区。按说,如果存在着多个“最佳’”的话,事实上也就无所谓“最佳”了。然而人才有着综合性的动态自适应的能动性,在一生之中,可以全方位地追求多个最佳点。构成一个立体的时间结构,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这种从线性的时间序列中以不同的方位角度选取的最佳年龄区,就是人才个体的时间结构。
个体时间结构与群体时间结构对于一个新经济企业网样重要,重视个体时间结构的建设是良好群体时间结构形成的基础,重视群体时间结构建设不仅直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为个体时间结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据国内外人才学家研究,大学教育之后,30岁前开始有重大发明创造,40岁以前即有一项重大发明创造的占2/3;60%的重大发明创造在40岁以前。同类型人才创造力最佳峰值为37岁,区间在25一45岁,平均值为28.2岁。
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区呈现逐步提前的趋势。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人才创造力最佳的年龄区为35一55岁,较25一45岁滞后,而发达国家则为25一40岁。虽说“大器晚成”之才有的是,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器早成”。报载1978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大学少年班,现在有18岁的大学助教,21岁的博士,26岁留学归国副教授。全国少年大学生达数千人,他们早已成为栋梁之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新经济时代,人才在大规模信息交流的环境下,又拥有多媒体电脑及数字化网络知识,知识的应用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迅速。因此,不可能等求学时期结束后再来从事创造,而只能是边学习边创造边出成果,尤其是大学时期,创新已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那么,“大器早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才一开始工作,就有收入。贝克尔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绘制了年龄一收入曲线和年龄一财产曲线。指出青年人收入较低,而收入达顶点的年龄区是中年,即45一54岁。进入老年则呈递减之势。由此,可以将45一54岁,这一段看作是人才投资回报的最佳年龄区。
很有意思的是:当人才外向性投资最佳年龄区,亦即开始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时期呈提前趋势时,表示人才投资回报的年龄一财产曲线的顶峰期却在向中老年区间移动,由45一54岁后移至约55一64岁。这一前一后并不是偶然的,恰恰存在着“早慧厚积”的联系。对于早年就开始重大创新并不断地一如既往地努力的人才而言,晚年并不意味软弱与凄凉,恰恰是“满目青山夕照明”,一片灿烂景象,是象征丰收的金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类“早慧厚积”的人才很少,所以老年贫困无助的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的大难题。在20世纪前的漫长岁月,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从未超过总人口的6%,而到ZI世纪初,将达10%,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
世界人口迅速老龄化本是人类长寿、增寿的胜利,但也形成了一个“社会脆弱群体”。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从现在起,真正重视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早慧而厚积,使人到老年仍能大有作为,以自己的知识与财富促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