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理性到道德理性(1)论文(2)
2014-12-03 01:09
导读:2.经济学的贫困化 现代经济学从斯密开始,特别是经过了“边际革命”,逐步将其理论建立在“经济人”或“理性”的基本假设上,有了“理性行为”的假
2.经济学的贫困化
现代经济学从斯密开始,特别是经过了“边际革命”,逐步将其理论建立在“经济人”或“理性”的基本假设上,有了“理性行为”的假设,经过瓦尔拉斯、希克斯,到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般主流经济学分析范式。从而建立一套精巧的形式主义的理论结构。从“经济人”的经济理性行为出发,到利用
数学符号表示的带有约束条件的求极值问题。主流经济学家运用这套理论结构来占卜未来人类经济发展的命运。其结果却屡屡不能应验。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凡勃伦就将“经济人”讽刺为“洁白无瑕”的经济人。新制度学派企图以产权、交易费用为逻辑起点来重建现代经济学,却未能成功。现代经济学的形式主义方法论过度地追求经济理性,而忽视了日益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而这个世界却是由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事物组成,而主流经济学由于缺少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使其陷入理论的危机。主流经济学由于忽视了伦理的考虑,片面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核心来研究经济效率,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分析范式,也就降低了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二、经济理性和道德理性
自利的理性行为意味着对“伦理相关”的动机观的断然拒绝,然而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实现自己追求的东西却只能是理性的一部分,而且这其中还可能包括对非自利目标的促进,那些非自利目标也可能是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或愿意追求的目标。尽管施蒂格勒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利理论将会获得胜利”,并且他相信这一理论“不仅在广泛的经济现象中,而且在关于婚姻、生育、犯罪、宗教及其他社会行为中都广为流行。”而事实上,支持这种理论的实际证据却很少。“自利理论”将获胜只是所依据的某种推理,而不是经验性证明。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经济理性行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行为动机到底是什么。斯密是将行为动机归于利己心的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他看来正是利己心驱使人们进行相互有利的交易,但他不否定人类的其他行为动机:比如爱他心、同情心等。这种利己的动机在李嘉图和穆勒那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歇尔虽然承认人类的动机的多样化,但却认为利己动机是“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现代
心理学和社会
生物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类利己本性的认识。
社会学家伦斯基引证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揭示出,人类的婴儿是一种极端自我为中心的生物,其动机是完全是由他自己的需要的愿望激发出来。生物学对基因的研究更能揭示出人的利己本性。社会生物学家从基因的特性推断出人和其他生物一样“从本质上是自私的”。
作为从事经济行为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不可能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价值目标对其内化的过程,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人具有利他的动机,具有道德的一面,正如我们的经济学家作为个体会表现出得体的友善,却在经济模型中抛弃了友善和道德情操。价值内化的过程是个体价值动机建立的过程。价值是集体行为的产物,是个体之间通过相互交易而约定的对自身的支持和约束。也就是说它是集体为个体明确或隐含地说出有关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以及什么是适当的、用以达成目标的手段的一套行为准则和标准。价值动机对利己动机的约束,还表现为手段性价值的内化能使个体谨慎地选择和调整社会赞同的手段来实现其目标,价值动机同时也重塑了利己动机。使利己动机超越了纯粹追求物质满足动机的而扩展到社会性动机。
大学排名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马晓栋 赵海林
从经济学范式谈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
政府目标、偏好、政策与“奥肯悖论”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