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理性到道德理性(1)论文
2014-12-03 01:09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从经济理性到道德理性(1)论文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 要]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理性的强调导致经济学的发展面临困境
[摘 要]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理性的强调导致经济学的发展面临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二是经济学的形式主义方法论,见物不见人。福利经济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开始关注道德问题,对现代经济学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如何有效地消除经济理性对社会理想和道德的偏离。一是重建
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 经济理性 道德理性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和经济理性的预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最优化(或称最大化)分析有着极强的逻辑魅力和实证解释力,有了“理性”的假定,经济学家便致力于建立经济学的更加简化,也更加完善的数理体系。在经济学模型中,经济学家假设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单纯的,简单的,固执的,以确保其模型不会被友善和道德情操等因素所干扰。
一、经济理性面临的困境
经济理性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其强调经济行为的个人性,自利性。经济理性所设定的目标,符合了“经济人”的个人偏好的目的,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人”总是自利的,即行为总是服务于自己的个人目的。现代经济学把经济理性行为等同于实际行为,认为除了自利最大化以外的其他任何行为都一定是非理性的,拒绝伦理考虑在实际决策中的作用。
1.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
经济学家为了自己所谓的需要对但丁名言的诠释,即“对周围的所有人,抛弃所有的友善!”事实上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真实的人,萧伯纳曾赞誉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学问。而面对苏格拉底问题:“一个人应该怎样的活着”这个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作为社会人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理性模型的追求,却造就了其“无伦理”的特征,这是否与其最初作为伦理学的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存在矛盾呢?事实上亚当·斯密曾是道德
哲学的教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仍然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荣誉考试中的一门课程。斯密提出的“经济人”的假设更多受到经济学的青睐,却抛弃了其对“道德人”的阐述。拥护斯密关于自利,以及自利成就的经济学家的著作中,斯密所倡导的同情心为什么不见了?斯密在屠户和酿酒师的故事正说明他并没有将经济拯救建立在某种单一的动机上,肯定了利他动机的存在并发挥作用。而其崇拜者对此却视而不见,反而视其为自利的“宗师”。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对斯密的关于人类行为动机与市场复杂性的曲解,以及对他关于道德情操与行为伦理分析的忽视,恰好在现代经济学发展中所出现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分离相结合。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反映在经济学的两个根源。经济学的一个根源联系到伦理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传统联系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学》开篇中,他指出经济学对财富的关注,同时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目标的追求有关,“挣钱是不得已为之,财富显然不是我们真正要追求的东西,只是因为它有用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他在《
政治学》中还指出经济学研究必须与伦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结合起来。经济学对于伦理学来说是有两个中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一是苏格拉底问题:“一个人应该怎样的活”;另一个是社会成就的判断。经济学另一个根源是工程学。工程学方法特点是,只关心最基本的逻辑问题,而不关心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以及什么东西能培养“人的美德”或者“一个人应该怎样”等问题。在这里,人的目标被直接假定是自利的最大化,接下来的任务只是寻求实现这些假设目标的最合适的手段。较为典型的假设是人类的行为动机总是被看作是简单的和易于描述的。这方面瓦尔拉斯和配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者更是作为数理经济学的先驱。
就经济学的本质而言,经济学的伦理学根源和工程学根源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伦理学关于人类的行为动机、社会成就感的问题应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工程学对于推动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些伟大的经济学家著作中,这两个特征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马克思、埃奇沃思更加注重经济学的伦理问题。配第、李嘉图、瓦尔拉斯、古诺更重视经济学中逻辑和工程问题。然而随着现代经济学发展,伦理学的方法的重要性已被严重的淡化。被称为“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不仅在理论分析中回避了规范分析,而且还忽视了人类复杂多样的伦理考虑,对理性行为的追求导致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之间隔阂不断加深。这种加深导致了经济学的贫困化。对现实中饥荒的分析便是实际的例子。食物供给是如此之多,但饥荒却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