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成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改革思路((2)
2015-01-05 02:07
导读:以上说明,确实存在着由于资源短缺的约束迫使在制造业发展中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制造模式,由此反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经济效果的现象。但
以上说明,确实存在着由于资源短缺的约束迫使在制造业发展中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制造模式,由此反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经济效果的现象。但是仅仅认为资源约束就可以迫使制造企业选择技术含量更高的发展模式是不够的,我们注意到在更先进发展模式背后是具有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在发挥重要作用。彭慕兰注意到了促使西欧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制度问题,认为在当时的西欧产生了据说比别的地方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这就是市场机制和财产所有权制度。日本的技术立国方针和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更是有着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制度激励,强调专利、技术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接近资源约束的边界
由于制造业是人为改变物质形态(即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所以,大量采用自然资源和开发能源,是制造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地球上,很多自然资源和矿物能源是不能自然再生的。所以,现代制造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条件的约束,而且,其约束性将越来越强,是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自然资源约束严重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0. 1公顷/人,占世界人均水平的33.1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176. 8立方米,还不到人均3000立方米的轻度缺水标准;人均森林面积为0. 14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于猛,2004),实际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以世界土地的7%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这固然说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的自然资源实际上是十分匮乏的。如土地紧缺已成为制约东部发达省市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以浙江温州为例,目前温州市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只有55万亩左右,而全市1999年至2003年五年间共批准建设用地27万亩。按这样的速度,10年就会全部用完。不少当地企业因无地可用,只好把企业迁往外地。据200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局《 浙苏沪中小企业发展优势比较》的报告,造成浙江企业外迁的诸多因素中,首先是土地紧缺,占52.3%。工业用地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能源资源约束制约制造业规模的扩张。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能源资源的约束。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煤炭供应短缺、石油供给短缺引致了煤炭、石油等产品市场价格不断提高,2003年以前仅仅南方缺电的现象已经扩展到2004年以来长江流域、中部省份、华北东北等全国3/4城市拉闸限电的全局性短缺。2003年我国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中11.9%的能源是从国外进口的,94.9%的能源是自己生产的一次性能源,仅有0.12%的能源是回收利用的二次能源。同年份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的54.5%,而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7.3%,相对于产出的比重来说,制造业的能耗很高。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制造业发展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资源条件已无力承受“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情况
对中国经济热潮的深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