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1)(2)
2015-03-19 01:53
导读:(三)“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不发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收入增长缓
(三)“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产业化不发达,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例如,1998~2002年国家连续发行国债6600多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资金1897亿元,只占28.7%。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和老化,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等支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不到位,农业补贴少使不少地方粮食增产而农业不能增效、农民不能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再加上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很多农民的非农就业渠道不畅,非农收入增加不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消费水平低(如表中所反映的情况),农村市场启动难。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重重和效益低下,又直接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对推动县域社会发展基础保障作用难以发挥。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较表
年份 农民收入 市民收入 城乡比 农民消费 市民消费 城乡比
(元) (元) 乡=1 (元) (元) 乡=1
1985 397.6 739.1 1.86 317.4 673.2 2.12
1990 686.3 1510.2 2.2 538.1 1278.9 2.4
1995 1577.7 4283.0 2.71 1310.4 3537.6 2.7
2000 2253.4 6280.0 2.79 1670.0 4998.0 2.99
2001 2366.4 6859.6 2.9 1741.0 5309.0 2.99
2002 2475.6 7702.8 3.1 1834.3 6029.9 3.29
2003 2622.0 8472.2 3.23 1943.3 6510.94 3.3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60、386页。
(四)农村社会发育不完全,科、体、文、教、卫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再加上腐败和黑恶势力在一些县、乡、村的客观存在,使部分县乡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环境不良,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其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完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县域范围内,中西部不少县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好,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特别是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农村的普遍缺乏,致使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与乡村两级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管理机制不活、漏洞较多等有关;与农村
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淡薄,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宗族及黑恶势力抬头、封建迷信盛行等有关;也与不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有关,等等。事实上,从县域这个层面上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平,不优化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将无法完成。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转变农民传统观念,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土地制度、城市化与财政金融风险——来自东部一个发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