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开放度的经验分析:以制造业为例(1)(3)
2015-03-21 01:33
导读:偏离基准值的程度,取指数(exp(μK))表示,在控制了运输成本以后,“K国对世界的标准化出口为B国对世界出口的比例(或倍数)”,或“K国出口开放度为B国

偏离基准值的程度,取指数(exp(μK))表示,在控制了运输成本以后,“K国对世界的标准化出口为B国对世界出口的比例(或倍数)”,或“K国出口开放度为B国出口开放度的比例(或倍数)”,或“相对参考国B,K国的总体出口开放度”。 (3)式的一个隐含的假设是所有商品的可贸易程度都是一致的。实际上,有的商品比如水泥、建筑材料的可贸易程度较低,而机械装备、电器设备等则是高度可贸易的。但是,和Lawrence(1987)分行业逐一回归的做法不同的是,我们通过引入产业虚拟变量控制这种商品的异质性。这样,第i种产品的标准化进口可进一步表示为:

(4)式就是我们最终所得到的测度各国总体贸易开放度的回归方程式。δi为第i种商品虚拟变量的系数,表示对该产业需求的国内偏向(home-biased)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该产业的开放度,数值越高表示该产业的国内偏向程度越低(贸易开放度越高);反之则反是。 (四)双边贸易开放度的测度 考虑到双边贸易关系在国际经济和
政治中的敏感性和现实性,我们通过“进口国—出口国特定虚拟变量”(country-pair specific dummy)给出度量双边贸易开放度的模型:

其中λjk表示j国从k国进口的固定效应。根据(5)式,由于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对称的,即从了国到k国的运输成本与从k国到j国的运输成本相等。这时,如果所考虑的进口国和出口国双边开放程度相等,换句话说,若我们所考虑的两个经济体彼此没有向对方设置更多的政策性贸易壁垒并且各自国内没有不对称的阻碍对方商品进入和流动的因素,则“j国从k国进口的固定效应”和“k国从j国进口的固定效应”应该相等,即应有λjk=λkj(j≠k)的关系存在。 三 数据来源及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使用的分产业产出数据和双边贸易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提供的“贸易和生产数据库(1976-1999)”(Alessandro and Olarreaga,2001)。中国1994年后的“
化学制品”(351/2)产出数据来自联合国产业发展组织出版的《国际工业统计年鉴》(UNIDO,1995-2000)。购买力平价表示的各国总吸收和名义美元汇率折算的总吸收数据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国际比较中心提供的“宾夕法尼亚世界表(PWT6.1)”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项数据加总。双边距离的数据取自JonHaveman的国际贸易数据网站。 (二)样本范围 时间上,由于世界银行“贸易和生产数据库”只提供1987年及以后系统的中国分行业贸易数值,1997年以后很多国家的产出数据没有报告,所以本文采用1987-1997年的样本进行研究。空间上,我们选取了中国的28个贸易伙伴,包括19个OECD国家: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英国、德国、希腊、意大利、爱尔兰、新西兰、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美国;4个亚洲新兴工业体(NIEs):韩国、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区和新加坡;4个东盟国家也是中国的近邻: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从表1中可知,除了少数年份,中国和以上28个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了对外进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三)产业分类及分析 世界银行贸易和生产数据库采用联合国国际产业标准分类(1SIC)修订版第二版的产业分类标准。由于许多经济体之间在四分位的商品上没有贸易(数据),而该数据库的产业产出也只报告了三分位数据,所以我们使用三分位数据进行分析。 按照常规做法,在把四分位数据合并为三分位数据时,将其他未定义的食品(3121)和其他精制动物饲料(3122)并入食品(311);同时,把生产机器设备产生的金属剩余物(只有一个子类即3801)并入各种金属制造品(381)。由于很多国家没有报告石油精炼制品(353)和石油和煤制品杂项(354),而中国没有报告
服装(322)和鞋类(324)的产出,故把这四个行业的数据从样本中剔除。考虑到中国是服装和鞋类生产和出口大国,这样可能会低估中国的出口开放程度。由于中国工业化学制品(351)和其他化学制品(352)可以从《国际工业统计年鉴》中得到补充,但是在年鉴中这两项是合并报告的,为了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比性,本文把所有经济体的351和352行业及贸易数据合并。这样,我们共得到23个产业的双边贸易和产出(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