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知识与发现(1)论文(2)
2015-03-30 01:04
导读: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本质,即在于它所强调的是正在进行的经济过程,而不是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分析。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们关于市场和竞争的概念上。事
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本质,即在于它所强调的是正在进行的经济过程,而不是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分析。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们关于市场和竞争的概念上。事实上,现代奥地利学派对新古典经济学最为核心的挑战,就是否定他们对市场作静态的理解和完全竞争概念。在这方面,许多经济学家,如熊彼特、小克拉克、马克卢普等,虽然不能认为其全部著作都是奥地利经济学,但他们都赞同对实际市场活动及过程的强调。
这种对市场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状态的理解,至少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那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著名论战。早在1920年的那篇著名的论文中,米塞斯指出,正是在市场交易中,形成了所用的一切种类的货物和劳动的市场价格(被当作计算的基础):在没有自由市场的地方,也就没有价格机制;没有价格机制,也就没有经济计算(注:参见米塞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文)1986年第6期。)。米塞斯在这篇论文中对市场的分析偏重于它促使价格在合理的程度上趋近于均衡价值的能力,他似乎满足于市场价格作为反映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精确表达,而正是市场的这个功能,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法复制的。从这一点看,他与新古典传统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但是,米塞斯已经注意到在市场基本数据变化所引起的特定问题,而这种基本数据是进行经济计算所不可缺少的,而且他明确指出,不经过现实的竞争过程,就不能发现资源的稀缺性,因而就不可能有正确(即能反映稀缺性)的经济计算。此时的米塞斯已经认识到市场的最重要成就在于它促使企业家对这些变化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市场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尽管他在文章中并未作出此类明确的表述。
哈耶克指出,现代的竞争均衡理论所假设存在的情形,其实是竞争的结果。如果完全竞争理论所假设的情形真的存在的话,则它不仅会使所有称为“竞争”的活动没有活动余地,而且会使这种活动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事实上,竞争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过程,但其主要特点却被以静态分析为基础的假设抹煞掉了。在竞争均衡理论(同样在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实际上是商品和服务的不可避免的差别说成是竞争的缺陷或垄断的存在,这掩盖了真正的混乱,而且时常导致荒谬的结论。没有两个生产者的产品会完全一样,即使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出厂后必定要放在不同的地方,这几乎是一个常识。作为判断竞争成果依据的比较基础,不应该是不同于客观事实、并且不能由已知方法带来的理想状态,而应该是假如竞争被禁止起作用而会存在的状态。作为标准的不应是达到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和毫无实际意义的理想,而是改进假如没有竞争而会存在的状况。(注: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从这一角度看,主流经济学根据现实经济生活与完全竞争模型的差距所得出的推论,在用作制定政策的指导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在现代奥地利学派看来,竞争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是一个发现某些事实的方法,如果不利用竞争,这些事实将不为任何人所知,或至少是得不到利用。事实上,“哪些商品是稀缺商品,或哪些东西是商品,它们多么稀缺或价值几何,这正是有待于市场去发现的事情”(注:哈耶克:《经济、科学与
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柯兹纳(Kirzner,1996)认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竞争性市场过程理论构成了奥地利经济学的核心,而拉沃伊(Lavoie,1985)则认为,它揭示了早期奥地利经济学理论中隐含的思想,因而也是一战前奥地利经济学遗产整体中的一部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知识、发现与市场过程
现代奥地利学派对知识的理解也反映了现代奥地利学派对门格尔人类本质观的继承和发展。这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由米塞斯、哈耶克和柯兹纳等作出的。
(一)经济学与知识的利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