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树立科学发展观论文(2)

2015-04-12 01:11
导读:科学发展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兼容的,是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

  科学发展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兼容的,是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突破,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认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阶段的最新实践。首先,要坚定“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观点,认清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在前进的道路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只有发展才能实现西藏稳定、边防巩固、国家安全、祖国强盛、人民富裕,只有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只有发展才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次,要坚定科学发展观,把科学作为发展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任何背离了科学的高速度,不仅不利于当前而且危机后代,在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要把全面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统一于西藏的经济建设,积极探索非均衡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结合,高速度效益型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把科学的发展观融于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过程。
  二、确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优势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确定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应该定位在与全国同步进人全面的小康社会,其基本要求是:(1)今后的17年间GDP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达到900亿元,人均达到2.7万元,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分别为15%,20%,65%,城镇化比例50%,特色农牧业基础稳固,基础设施瓶颈基本消除,支柱产业规模效益已经形成。(3)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中央财政的支持主要用于大型项目投资。(4)社会发展程度全面提高,人口规模控制在320万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形成覆盖城乡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治安秩序达到良好状态,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水平明显提高,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大学排名


  (二)在优势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目标,全方位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必须集中精力、财力在重点领域和产业实施重点突破,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发展优质特色的农牧业,实现农牧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西藏2002年总人口266.8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14.04万人,占总人口的80%。农牧业产值54.6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61.62亿元的33.82%,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关系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没有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可能有西藏经济的小康,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重点和难点都在农牧区。新世纪发展农牧区经济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人,有效提高产业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产业的市场竟争力,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开放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立特色农业。长期以来在自治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的指导下,我区农业生产稳步发展。近年来,又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牧区经济的主线,着力于优化种植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增强综合发展能力,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逐步转向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饲料生产多元发展的道路。2002年粮食产量98.4%万吨,基本满足了当地粮的需求,但目前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粮食生产成本过高,可以说国家对农区的水利等投人是不计成本的;二是粮食产量过低,并且是一季粮生产;三是农民收人水平低;四是区内对当地粮的要求在今后是程下降的趋势,对此对我区的农业生产要有新思路。第一,逐步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着力于特色农业,青棵是西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并不可替代的作物,所以,应在一江两河地区选择高产优质地段种植,保持一定的规模,基本保证人民生活的要求。种植面积的调减必然引发粮食安全的问题,本文认为不可孤立地看待我区的粮食安全,我区的粮食安全应当置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大环境看待。第二,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按市场经济规则,内地粮的成本将会进一步下降,我区内地粮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所以在粮食的供求上除了必要的国家储备外,能用市场机制解决的政府无需大包大揽;第三,提倡对低产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西藏自然环境恶劣,林草对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的平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从长远看也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政府要增加初期的资金支持,按每成活一棵树,每绿化一亩地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若干年后,树可成为经济林,草地可以成为牧场,国家的支持也逐年减少。第四,调整种植结构,在城镇近郊增加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在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可开展水产和家畜的规模养殖,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人,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城镇及农区的生活结构;第五,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加大科研投人和引进,尽量种植针叶林、小叶林和耐寒耐旱的草种,彻底改变我区目前以杨柳为主和野生草为辅的局面,再造西藏秀丽的山川,还四季以绿色。调整种植结构是一项宣传、科研、实践联动的工作,务必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才能确保农牧区的稳定与发展。
上一篇:深圳房地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