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的目标偏差及其矫正(1)(2)
2015-04-30 02:52
导读:如下表所示,1981-2002年,21年间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每年增加882.6平方公里,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城区面积逐年增加,而扩张用地面积的近60%是
如下表所示,1981-2002年,21年间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每年增加882.6平方公里,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城区面积逐年增加,而扩张用地面积的近60%是外延扩展占用的耕地。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长此以往,粮食安全难以保证。
总而言之,土地供应多迁就产业项目需要,易受资金导向和项目导向影响,往往突破城市规划,土地供应计划的控制要求难以实现,突破土地供应计划的现象较为常见,本任期的地方政府使用了今后若干年的土地供应量,这不利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2)建设部:《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000-2002年)。
(二)土地价格上涨过快,社会成本增加,不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
土地资源配置要实现综合目标,要体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体现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土地作为公共资源,土地价格必须充分考虑居民的收入水平对高地价的承受能力。
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出台以来,土地资源配置逐步步入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核心,以经营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为表现形式的市场配置轨道。各地开始实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土地出让的三种方式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土地交易价格一路上升,如图-2所示,居民住宅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的交易价格指数自2004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突破11O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经网数据中心整理,2006年3月7日。
另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土地价格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30%左右,土地价格上涨在推动房价上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深圳房地产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分析
出版产业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