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色?(1)
2015-04-30 02:51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智利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色?(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
内容提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改革在拉美地区普遍展开,这个地区的经济呈现出剧烈动荡和增长乏力的局面。而智利经济却表现不俗,不仅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增长势头强劲。笔者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是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自主的、有创意的经济政策的结果,或者说,是智利逐步背离新自由主义的结果。智利经济改革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智利经济改革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但这个阶段的改革成效并不好,表现为经济剧烈的起伏动荡;第二阶段的改革依然是在军政府时期进行,但在政策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随着1990年文人政府取代军政府上台执政,智利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就智利历届文人政府所奉行的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强制存款政策、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做了详细论述。
经过30年的改革,智利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企业私有化过程已基本结束,一种新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从当前情况来看,智利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既不在于其经济体制,也不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而在于这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关键词智利,经济改革,经济政策,发展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经济改革在拉美地区普遍展开,这个地区的经济呈现出剧烈动荡和增长乏力的局面。然而,智利经济却表现不俗,不仅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增长势头强劲,1991-2000年以年均增长6.6%的业绩居拉美各国之冠(1990-2003年为5.6%),比同期拉美地区的平均增长率(3.3%)高出1倍,成为智利发展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对于智利经济的出色表现,究竟应当如何解释?智利是新自由主义模式成功的样板吗?智利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色?本文试图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对改革进程的回顾
笔者认为,智利的经济成就是政府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自主的、有创意的经济政策的结果;或者说,是智利逐步背离新自由主义的结果。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智利的经济改革进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智利经济改革是在军队通过1973年“九一一”政变推翻阿连德领导的“人民团结”政府之后启动的,迄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4—1982年,1983-1989年,1990年至今。
第一阶段的智利经济改革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不仅严厉谴责“人民团结”政府“全面破坏了经济”,“企图把智利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极权国家”,而且全盘否定前期由国家主导的、高保护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主张建立彻底的自由市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发挥比较优势。当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包括
放松管制,归还前政府征收的私人土地和企业,实行贸易自由化(平均关税由1973年的94%降至1979年6月的10%,取消非关税限制),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反通货膨胀(包括采取货币升值手段),等等。这些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旦确立了市场力量的统治,资源就会(无代价地)重新配置给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工业,从而既带动出口也带动整个国民产值的快速增长。”然而,这个阶段的改革成效并不好,表现为经济剧烈的起伏动荡,其中1975年和1982年分别出现负增长(-12.9%和-14.3%),1974-1981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3.3%,低于1960-1970年的4.2%。虽然这个阶段出口明显增长,但进口增长更快,形成大量贸易赤字,到1981年出口已呈现下降趋势,到1982年智利因举借外债失控而陷入债务危机。
第二阶段的改革依然是在军政府时期进行的,但在政策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弗伦奇—戴维斯把这种调整称之为“对新自由主义正统的偏离”(unadesviaciondelaortdoxianeoliberal)。他指出:“为了应对1982年的严重衰退,智利被迫调整政策以对付外部的严重限制和促进国内的复苏。于是就出现了从主要是在70年代及80年代初确立的非常正统的或新自由主义的模式向一个更实用主义的模式的转变,包括从某些初期改革中的局部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