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的发展模式究竟有什么特色?(1)(3)
2015-04-30 02:51
导读:汇率政策。如前所述,智利在80年代实行根据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不断进行小幅调整的爬行汇率。进入90年代以后,外资、特别是短期私人资本的大量
汇率政策。如前所述,智利在80年代实行根据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不断进行小幅调整的爬行汇率。进入90年代以后,外资、特别是短期私人资本的大量流入,对本国货币形成越来越大的升值压力。针对流入的外资以美元为主的形势,智利政府对汇率政策做出重要调整,放弃了本币单独与美元挂钩,改用钉住多种货币即“货币篮子”的办法,增加了央行对兑换市场的干预,并对流入的短期资本采取强制存款(encaje)的政策(关于这项政策,下面再做进一步介绍)。上述政策无疑对于稳定汇率和防止货币过度升值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对于像智利这样出口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尤为重要。尽管在90年代中期,主要在1996-1997年期间,智利依然未能有效遏制投机资本的过量流入,以及1995年至1997年10月期间货币累积升值16%,并由此导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冲击波和1999年改用自由浮动汇率制,但与某些拉美国家长期采用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智利在这方面所遭受的损失要小得多。由于出口市场的扩大和汇率制度比较合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智利的出口在90年代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1990-1994年为10.0%,1995—1998年为9.5%,1999—2001年为7.3%。
强制存款政策。众所周知,外来的短期投机资本对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严重的后果。智利是最先对这类投机资本采取防范措施的国家之一。1991年6月,智利央行出台了所谓“强制存款”政策,规定投机性的短期资本流入(主要是短期贷款和存款)必须将相当于资本流入量的30%存人中央银行1年,不付利息。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提高外部融资的成本,是限制投机资本流入数量和调整外来投资结构的调节措施之一。后来,随着资本流入压力的下降,强制存款比重也逐步下调,直至2001年最终放弃强制存款政策。学术界迄今对这一政策仍有争议。支持者认为,从宏观经济政策角度看,这一政策能给货币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余地,可以避免因短期资本流入过多引起的周期深化;在使用外部融资较少的情况下,由资本流入形势逆转所造成的损失就比较小。反对者则认为,这一政策往往并不能达到所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限制资本流入量方面,有可能给国内企业融资带来困难并加大融资成本。e不过,笔者认为,智利在特定的环境下采取特定的政策的做法,从决策层面看是有创意的;与短期投机资本在一些国家造成严重的金融动荡相比,智利实行这一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智利文人政府当政以来,对于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据有关文献介绍,智利政府通过适度限制公共开支,根据形势变化对增值税税率进行一定幅度内的向上或向下调整,建立稳定化基金(rondodeestabilizaci6n),保持公共财政相当于GDPI%的结构性盈余等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稳健的、负责任的财政政策。90年代以来智利保持了27%-28%左右的投资率,达到其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国家维持了对
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人,并偿还了大量外债。“实际上,90年代期间,国家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财政支持,包括1998—2002年经济减速期间也不例外,中央政府的债务余额由1989年占GDP的43.8%降至2002年的15.9%。”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对激活日本经济的政策困境分析
研究市场经济下的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