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经济转型下促进体育消费的对策(1)(2)
2015-05-08 02:15
导读:三、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 1.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尽管我国体育消费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体育消
三、经济转型期我国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
1.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尽管我国体育消费最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比例还非常低,据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7个城市中,即使是体育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2004年的人均体育消费为305.68元,人均总消费为8,167.65元,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为3.74%;而体育消费水平最低的郑州,2004年人均体育消费为146.25元,人均总消费为5,213.36元,体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只有2.81%;其他5个城市(吉林、福州、成都、兰州和广州)的这一比例也都不超过3%;而且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基本上保持在对体育实物的消费上。而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30%~40%。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效体育需求不足,决定了以体育消费需求为基础的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城市化水平低影响体育消费的扩大
城市化水平过低有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抑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就体育消费品,尤其是体育服务消费品供给不足;二是广大农民的收入不高,体育消费难以启动;三是城乡差距过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天然地对体育消费需求不足。城市是体育消费活动、体育产品的聚集地,将直接影响体育消费水平。城市较之乡村发展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更好一些,如果对城市功能填平补齐,建设完善,使之接近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那么,城市对于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现期的直接作用将是巨大而现实的,会在较短时间内奏效。而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过低,对于体育消费的启动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着体育消费的扩大,这是影响我国体育消费浪潮规模和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中国大学排名 3.缺乏体育消费环境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国(包括全国范围内,除我国台湾、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澳门行政区,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与西方国家差距很大,如意大利,每10万人有212个,芬兰是457个,德国是240个,瑞士是220个,日本是260个,韩国是100个。我国非但数量少,而且开放率低,全部向居民开放的只有41.2%。场馆种类单调,篮球、排球、门球场地就占总量的87%,制约了其他项目的开展。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场所,是体育消费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物质保障。我国目前体育场地数量少、开放率低和场馆种类单一,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居民置身于体育消费浪潮中的参与性。
四、促进我国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对策
1.培育体育消费的主体——体育消费者
体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个人或家庭,培育体育消费者,就是要培育其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早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因此,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体育消费能力、促进体育消费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服务业,提高
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总收入。随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包括体育消费在内的消费需求的增长。但是,我国居民收入在总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分配严重不均和
社会保障不足的缺陷,二者均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贫富差距过大会造成体育消费规模不足和结构滞后;而社会保障的缺失将使得居民消费信心不足,不敢消费,不利于体育消费的发展。因此,在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总量的同时,还必须调整收入结构,把缩小城乡二元收入差距、增加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才能培育出具备体育消费能力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