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经济学阐释(1)论

2015-05-06 02:04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经济学阐释(1)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学中的人本发展观是一致的。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学中的人本发展观是一致的。从人本经济学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本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走依靠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树立人本政绩观和建立人本考核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由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循环经济之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本经济学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科学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学中的人本发展观是一致的。人本发展观克服了传统发展观下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强调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社会的制度建设给人的发展创造了环境。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从时态上看,人的发展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内容上看,不仅仅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体现。从人本经济学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本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所谓基本人权,也称普遍人权,是指人类中的与‘人作为人’和‘把人看作人’的属性相伴随并不因其社会身份、地位、民族、财产和实际能力(如水平、才智、见识等)等不同而应该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普遍的基本权利。”目前,我们在人权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主要体现为《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宪章中所指的公民所享有的六类基本权利:(1)专属公民人格权利方面的基本人权;(2)受司法权力保护的基本人权;(3)专属人身权利的基本人权;(4)涉及政治权利的基本人权;(5)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权利的基本人权;(6)获得社会保障的基本人权。只有基本的人权得到了保障,才有资格谈其他权利。要保证人民基本人权的实现,必须实现社会的高度法治化,建立人本、人道、宽容、民主的“绿色文明”。
  应保证社会成员能享用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产品。其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供给结构的公平性、产品供给过程的公开性、产品供给取向的公正性。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政府应该公平、均衡地向城乡和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应该按照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总福利和人均总福利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否则。将扭曲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村人口享用的基本公共产品偏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消除体制和制度障碍,给予农村居民以同等国民待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的财政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让拥有属于自己资产的人得到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成功改革的举措,无不以尊重和保护产权为前提,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有产权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产权归属方面有不少弊端,严重束缚了产权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明确产权主体,把“虚化”了的产权主体做“实”,全面解决各类产权的归属问题即科学地界定产权;其次,淡化所有制,强化所有权,确立分级所有,健全有关制度,采取相应措施。迄今,农民长期土地使用权的保障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现行的制度,只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债权关系,而不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物权关系,这样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换句话说农民还不是自己土地的真正主人。因此,改革不但要使人们获得财产,而且获得的财产要得到制度的保护。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西部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下一篇:日本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