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1)(2)
2015-07-14 01:05
导读: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概念,其早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概念,其早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开始受到人们重视的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认为地球如同太空中飞行的一只宇宙飞船,需要不断消耗资源而生存,如果无节制地开发资源以及破坏自身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国际经济学界许多专家认为,鲍尔丁的这一理论可以视为循环经济的早期思想代表。
20世纪70年代,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及减少其危害,即后来人们常说的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如何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仍然缺少成熟的理念和相关的措施。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资源需求的矛盾日益凸现,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主流思想,强调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开始形成。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要求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重在合理地、持久地利用物质和能源,节约各类能源和资源,尽量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浪费和再生利用各种材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特别是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产业创新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配置状况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态,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实际情况表明,国家或区域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状态,而产业结构的安排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总效果。因此,如果产业结构恰当并能及时地实现合理地转换,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否则将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萎缩。同时,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是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实施产业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产业创新的核心是发展新产业。传统产业结构体系的形成,源于人类将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直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在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与人类生产能力异常巨大的今天,为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必须进行以下两种经济活动:一是维持或改善自然环境的生态环境建设行为,二是减少废物排放的废物再资源化行为。
从产业角度看,这两种经济活动可以分别称为环境建设产业和废物再资源化产业。由于环境建设产业是其它所有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可以将环境建设产业称为第零产业。发展废物再资源化产业是为了降低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所排放的废物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从物质的流动方向来看,它位于传统的三次产业之后,将其称为第四产业。
第零产业是指环境建设产业,它以维持环境可持续性为目标,通过投入物质产品和人力资源以恢复与改善自然环境状况或增加其产出过程。第四产业是指广义的废物再资源化产业,它将人类生产与生活所排放的废物进行处理,使之变成可以继续利用的经济资源,或将其变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过程。因此,第四产业包括废物再资源化产业与废物无害化产业两大产业部门。显然,第四产业的内涵比传统意义上的废物再资源化产业丰富,后者的再资源化方向针对着经济系统,而前者还包括再资源化或无害化于自然环境系统。总之,第四产业的作用对象为“废物”,生产目的是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创新的另一方面就是将采掘业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来,将其纳入第一产业,像农业一样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实施保护政策。传统的三次产业与第零、第四产业组成的五次产业结构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五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不但直接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服务,同时也为第零产业与第四产业的建设提供物质产品与支持;而第零产业和第四产业则通过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与处理人类排放的废物,不但直接为人类提供环境产品和生态服务,同时还为保证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服务。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