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1)(2)
2015-07-24 01:16
导读:总的来说,“三线经济”模式使贵州这种较为落后的省份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
总的来说,“三线经济”模式使贵州这种较为落后的省份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贵州的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二、“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建国初期,贵州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直到60年代三线建设的契机才给予了贵州规模空前的大发展。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在贵州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贵州所谓“苗蛮聚居”之区,山深地僻,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大部分都居住在山水阻隔的山区。三线建设开始后,加快了贵州的铁路建设。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铁路三条干线和开阳、水大等铁路支线以及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全省已形成一个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到1976年,省境内铁路干线、支线通车里程已达1365公里,每万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77.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编组站,加强了贵州与他省的经济社会联系,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
(二)促进了贵州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规模基础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使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1978年与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4.42亿元增加到46.62亿元,增长94.9%,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62.4%下降为1978年的41.7%,下降2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3.1%上升到40.4%,上升1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4.5%上升到17.9%,上升3.4个百分点。而在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达到52.3%[3]。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李仕波
西部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与物流网络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