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1)

2015-07-24 01:16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本文就“三线经
[摘 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本文就“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今天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贵州 三线经济 模式
  
  在贵州的开发史上,有几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经济”、宋元时期的“军马经济”、明代的“屯堡经济”、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经济”等。其中,无疑“三线经济”模式对今天贵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国内史学界特别是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拟从“三线经济”这一建设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望指正。
  
  一、贵州“三线经济”建设模式取得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新中国西部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里,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1]。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历时15年。196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由省计委、省经委及省级各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迁建领导工作小组,在进行初步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贵州三线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1965年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征拨土地1.42万亩;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省各地组织好民工3.5万人;1964年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大连钢铁厂的两座50吨电炉和本溪钢铁厂的两台锻锤搬迁到贵阳钢铁厂,迈开了企业搬迁的第一步;1966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来黔的建设人员达18万人;从1967年起,“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越来越大,贵州三线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建设项目所急需的材料和设备,需要靠“军运”的办法来保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5年整顿之后;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完成了扫尾、配套建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其次,纵观“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见表1),
  “三线建设”中贵州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费用表1
  
  (注:笔者根据《贵州统计年鉴》以及参考《贵州通史》所载,收集、整理数据列表。)
  其中,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这一时期,贵州除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其中,搬迁项目32项,改建、扩建和续建项目20项,新建项目40项[2]。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对贵州这种经济基础甚为薄弱的省份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最后,就具体工业发展而言,国防科技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主要内容是建设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科技工业基地。此外,还有兵器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空军后勤安排的部分建设项目。1972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基本建成,开始投产的生产企业达74个,到1975开工建设的27个单位已有19个建成投入使用。铁路建设方面,黔桂铁路已于1958年全线通车,川黔、贵昆、湘黔铁路曾先后动工兴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后停工。川黔铁路于1965年10月1日、贵昆铁路于1966年10月1日、湘黔铁路于1975年1月1日正式交付营运。此外又修筑了贵定大土复线。1964年,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确定大规模开发六盘水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任务是建设与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大型煤炭基地。从1965年到1978年的14年中,六盘水煤炭基地开工建设矿井23对,设计能力1210吨;交付生产矿井21对,设计能力1000吨;建成洗煤厂4座,人洗原煤能力470万吨。同时,贵州迅速上马了一批电力工业建设项目。1966年、1974年和1975年,猫跳河二级百花电站(装机2.2万千瓦)、六级红岩电站(装机3万千瓦)、四级窄巷口电站(装机4.5万千瓦)先后建成投产,形成梯级开发的格局。冶金工业建设方面,新建项目有水城钢铁厂、贵州钢绳厂,扩建项目有贵阳钢厂、遵义铁合金厂、贵阳耐火材料厂等。除大规模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外,民用机械工业也新建、扩建了一批项目,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八机械工业部(原农业机械工业部)系统的部分企业也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内迁贵州,到1978年底,属于一机部和八机部系统的建设项目共有45万个。建成的主要项目有东方机床厂、贵阳农机工具厂、贵州柴油机厂、贵州汽车制造厂、贵阳电线厂等。1965年还组成了贵州橡胶总厂,并先后扩建和新建了贵州轮胎厂、贵州胶鞋厂、贵州橡胶配件厂、贵州橡胶制品厂等。同时涉及建筑材料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生产厂进行改建扩建,另一方面抓紧新厂建设。主要建设项目有扩建贵州水泥厂,新建水城水泥厂、贵州建材机械厂等。
上一篇:对我国民间资本大变局的经济法探究(1) 下一篇:浅析加入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