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经济学原因分析。
对于农村私建滥建的宗教活动场所, 政府部门一般采取两种办法处理: 一是对于一般私自建立的宗教活动场所, 进行批评教育, 由不合法转为合法; 二是对于那些经批评教育无效而又无法转化, 甚至已有违法行为的宗教活动场所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这两种办法在短期内, 通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存在三个弊端: 一是无论对于政府宗教事务部门, 还是对于这些非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的建立者, 这种治理方式成本太高昂, 是社会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 二是运动式打击过后, 容易反弹; 三是人为因素影响大, 领导重视, 可能打击得比较彻底, 领导不太重视, 工作可能就流于形式。
因此, 笔者想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当前农村私建滥建宗教活动场存在的原因及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按照恩格斯的解释,“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 宗教只不过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产品, 通过消费宗教这种精神产品来获得平安快乐的效用。当前农村广泛存在的非正规宗教活动场可以当作宗教这种精神产品的供给方, 按照供求法则, 既然存在大量的供给, 一定存在大量的需求。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 我国宗教信徒达1 亿多人, 那么根据人口比例, 农村宗教信徒应该接近1 亿。
但笔者认为实际农村宗教信徒应该更多。前不久, 华东师范大学两位教授经抽样调查后认为中国目前宗教信徒约为三亿。根据这个数据, 那么农村宗教信徒应该超过二亿。而且大多数人都有宗教心理, 他们中间许多人又很容易转化成宗教信徒。因此, 如此巨大的农村宗教信仰市场必然需要大量宗教精神产品, 这样农村冒出大量的非正规的宗教活动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国上亿的宗教信徒中, 其实纯粹的无功利目的的宗教信徒是凤毛麟角。林语堂先生曾说, 中国人的宗教心是淡薄的??。人们拜观音是为了生个健康的小孩, 拜龙王是为了祁求风调雨顺, 拜关公是为了保佑自己及家人出入平安等等。那么是什么样的功利目的、世俗原因、客观现实使得农民大量供给宗教精神产品、大量需求宗教精神产品呢?
笔者认为,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非正规宗教活动场所供给宗教精神产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供给者本身存在强烈的宗教信仰需求, 通过私自建立宗教活动场所, 能较好地实施宗教信仰, 满足自身的宗教信仰需求。二是供给者有强烈的利益动机。宗教信徒在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仪式, 参加宗教活动, 即消费这种精神产品时, 虽然名义上不需要支付价格, 但实际上是支付了成本的。如购买各种敬神的物品和奉献的钱财, 这些就构成了宗教活动场所供给者的收入,据笔者调查, 有近50%的非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的利润较为丰厚, 少数地方甚至出现全家都投入进来进行商业化动作、公司化经营的现象, 宗教信仰纯粹成了谋利的手段和工具; 三是进入门槛和平时的运营成本都很低。有钱的可以修建大的场所, 无钱的可以修建小的场所, 或者干脆将自己的住房进行改造。场所建立起来后, 平时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和流动资金, 因为宗教信徒都会自带或在该场所内购买信仰物品。四是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审批层次太高, 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审批。这样势必影响农村地区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的供给。据笔者了解,有些县已经有几年没有审批宗教活动场所了。五是部分地方的正规宗教活动场所区域分布不合理, 造成信徒实施宗教信仰不方便、成本太大。同时, 这些场所所供给的精神产品质量不高, 服务不好, 不能较好的满足信徒的宗教信仰需求。
当前农民存在大量宗教精神产品需求也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 生产力不够先进, 自然界还有许多现象不能为人们所认知, 于是人们很容易到宗教中去寻求答案。这是人们信仰宗教的自然原因。农民相对来说, 科技文化素质要低一些, 他们更容易去信仰宗教, 更容易通过宗教来解释令他们困惑的事物。二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割, 农民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比较低。和城市居民比起来, 农民自卑感要强, 自我评价要差, 于是他们更容易到宗教中去寻求心理的平衡和做人的尊严。三是在国家对农村实行新政即免去农业税、给农民各种补贴和加大农村公共投资以前, 农民负担较重, 农民收入较低, 加之医疗实施市场化改革,教育实行产业化, 农民在无其他社会保障的情况下,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巨大。严峻的现实促使农民到宗教中去寻求慰藉和解脱。四是改革开往以来, 上亿农民的跨区域流动造就了上千万的留守老人、留守妻子或丈夫, 精神的孤寂和凄苦促使他们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五是当前农村文化阵地和娱乐形式的缺乏, 也让农民逃遁到宗教中去寻求精神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