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的地位与发展思路论文(2)
2016-01-22 01:13
导读:②结构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1997―1999年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和使出口继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结构水平有了一定
②结构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1997―1999年间,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和使出口继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结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制造业产品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规模增长快。电力、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等有了很大加强。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同时,克服结构雷同现象有实质性进展。
③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9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各地区充分熟悉到。1998年增加的1000亿元国债和央行的配套贷款,大部分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国有粮库等。在地区分布上大部分用于中西部地区。
④农业继续朝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家集中投进加强农业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很多农业大省将农业经济发展放在战略位置,全国农业经济稳中有进。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西等省市,1997年和199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都曾超过8%,支撑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有所加快。河南、江西、湖南等省有特色的优质农牧业产品生产的规模经营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受到国家重视,我国中部地区有一批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些年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效果。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效益型农产品,大量出现引进技术和品种、经济收益很高、产业化经营的
养殖和种植基地,在进步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但是,中部地区中,有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选择很困难,产业结构升级行动缓慢。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发展缺乏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少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比较快,但现在很多生产部分和行业在与国内同行的竞争中已不占上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关于“十五”规划的思路
我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发展目标将是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质量的进步作为主要方向。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结合中部地区特点及其在全国战略分工中的地位,在制定“十五“规划时,可考虑以下方面:
1.我国基础产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基础产业作为主要方向是多数中部地区省区市的好的选择。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幅员广阔,三大地带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资源和发展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应明确自身上风,因地制宜。确定在未来战略分工中的地位,关键是要明确各省的资源、区位以及现有产业上风。基础产业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身上风,更适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的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固然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但从目前看,多数地区的交通设施、技术条件仍比较落后,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中部地区能源、交通条件都比较好,邻近东西大市场,尤其是现有的传统产业基础比较好。因此中部地区更适合发展基础产业。如湖北省应以钢铁产业、电力输送以及高耗电产品生产业以及相应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发展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要求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中部地区的增长质量题目应该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假如不能在技术改造方面取得很大进展,还是追求“星”的扩张,只在gdp增长方面下功夫,产品的竞争力差,就可能丧失现有的国内市场。假如能够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就将能够起到进口替换的作用。这是今后几年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错过这个机会,就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后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2.加强与东西部地区的合作,瞄准东西部地区市场。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启动,推动西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给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部地区应加强同东西部地区的合作,尤其是人才、贸易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渠道,寻求合作机会。中部地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应争取吸引发达地区高素质人才,从治理、技术、经验方面带动中部地区发展。与此同时应瞄准东西部市场。由于东部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部地区承担着为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现代化建设生产、提供原材料以及消费品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应不断挖掘自身上风,寻求市场契机,占领东部地区市场。另外,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关键的是要捉住投资机会,引导过剩劳动力到西部地区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