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与贸易战略的调整
2017-08-08 04:02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论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与贸易战略的调整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
[摘要]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随着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在国际市场上多属于成熟产品,供大于求,且我们一般采取传统的价格竞争手段,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导致我国贸易效益难以提高、贸易条件呈现出不利的势头。因此,应该努力探寻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效益;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价格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76万亿美元,进出口顺差0.18万亿美元,增长74%,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05年高达60%,导致我国国内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且随着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加强,出现了贸易效益低下和贸易条件呈现不利趋势等问题,已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出口额与整个贸易额的比,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对该产品的出口将拉动国内的生产,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1981年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出口,但是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在这一阶段,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轻纺类半制成品、中间品转变,特点是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
第二阶段:1992年-2003年。1991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2.2%的顶峰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强劲,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这一时期是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程度提升。
第三阶段:2004年及其以后。2004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44%的份额,达到49.4%,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根据海关历年公布的数据,从我国出口商品构成情况来看(按SITC分类),2004-2006年初级产品分别为405.5亿美元、490.4亿美元和475.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5%、20.9%和7.8%;工业制成品分别为5528.2亿美元、7129.6亿美元、8274.9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7%、29%和28.8%。
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依然是低附加值、低工资、低技术密集度、高竞争强度的产业和加工环节,基本上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我国现阶段的出口产品相对集中在纺织品、
服装、鞋类、玩具和食品等,多属价格敏感性商品,这类产品一般技术含量不高或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大多出口企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表现为出口萎缩,进口增长而导致的贸易收支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危险在于:在贸易条件下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国家净福利增加的背离,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困境。因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是需求弹性小的产品,在国际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因而有可能出现出口规模越大,国家净福利损失越多的现象。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