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归纳了学术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提法并不统一,各种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但对其反映出的一些深层问题,如是否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等,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具有“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等特征。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有“该现象早已有之”、“是现代的新事物”和“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
【摘 要 题】全球化论坛
【关 键 词】经济全球化/学术观点/综述
【正 文】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1986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目前,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提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既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西方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又有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等。与经济全球化意义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还有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主义、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消费行为与文化生活的全球化等等。有的作者在使用其中一些概念时,常常作为同一概念相互替代。根据上述众多概念的性质和内涵,并认真分析不同作者,在不同场合使用上述概念的具体情形,对其可以梳理出以下的一些类型并由此发现它们各自不同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1)包含经济全球化的较高一级概念。如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部分内容或某一方面。如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消费行为全球化等。(3)与经济全球化平行的概念。如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文化生活全球化等。(4)对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利益关系,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提出的观点。如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提出这些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说世界上存在着并行的两个经济全球化,而是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的性质的评判,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甚至还有对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主张。(5)与经济全球化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经济一体化。(6)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基本一致,仅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如经济国际化。但对这两个概念学者之间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中外学者从多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见解,这中间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有:(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具有其必然性。甚至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潮流,任何国家只能适应这一潮流,而不可以回避这一现实,否则就要被人类文明甩掉。(注:王三星:《经济全球化的现状、本质特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财经贸易》2001年第10期。)(2)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也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全球化。(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反映了当前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状况,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张的集中表现。作为人类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在一定历史范畴内,它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直接推动了包括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但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并非免费午餐,对于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必须注意趋利避害。(注:何秉孟:《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的三个误区》,《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4期。)(4)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勇敢地面对。既然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趋势,不论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多大的风险,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你都得加入进去。尽管如此,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上发展中国家还是有很大的选择余地。(5)经济全球化更有利于西方强国、特别是美国。因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它为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甚至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就是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剥削的全球化。也就是说,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不合理、不公正的。(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范围的两级分化。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学者们更多的不是采用理论阐释或逻辑推论的方法,而是通过列举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加剧。但也有学者从市场竞争的原理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竞争秩序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7)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些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加剧,并列举西雅图会议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国际会议期间发生的游行示威甚至流血事件加以佐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空间的全球性——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交织融合。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贸易国际化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边界的限制,国际市场急剧拓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前导。在全球的经济活动空间,人们之间的经济活动距离缩短,联系时间缩短,“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是全球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注:〔日〕初獭龙平:《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亚洲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6期。)
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早已有之。持这一观点的人指出,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早有论述,并深刻地分析了全球化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人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迫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实质上同样涉及全球化的本质内容。毛泽东1935年也曾指出:“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要想割开也不可能了。”(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他们认为,尽管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概念,却再清楚透彻不过地阐明了,“全球化”是资产阶级固有的特点与本性,是它的一个终极目标,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要统治全世界。(注:蔡仲德:《“全球化”?》,《中流》2001年第4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持这一观点的人也注意到了今天一般所谓的经济全球化与马克思论述过的经济全球化的差异,指出虽然在20世纪末所出现的全球化并不是新生事物,只不过反映了一种很久以前就已经出现并被人所认知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在今天却出现了加速化,出现了资本国际化进程。(注:墨西哥《永久》周刊文章,转引自蔡仲德:《“全球化”?》,《中流》2001年第4期。)
2.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的新事物。提出这一主张的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全球经济是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创造出的新事物,只有信息经济才是全球性的。他们提出了一个与全球经济相对应的世界经济的概念,认为前者是历史上的新现实,与后者不同。世界经济,即资本积累在全世界进行的经济,在西方至少从16世纪起就存在了。全球经济则不同,它是能够在实时或选定的时间以全球化的规模作为一个整体运作。只有在20世纪晚期,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提供的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并在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所执行的撤销管制和自由化政策的决定性帮助下,世界经济才真正具有全球化。(注:〔德〕伯恩德·梅:《全球化与新经济: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老问题与新挑战》,《开放导报》2001年第7期。)
3.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与前面两种非此即彼的观点所不同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对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本身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实际上是前两种观点的折中。认为第一种观点所说的是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讲,“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但若作为一种较显著的世界现象予以考察,“全球化”则又是随着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而日益成为现实的。而当今“全球化”既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劳动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力图向全球扩张的产物。(注:张西立:《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全球化”》,《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7期。)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