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更有助于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 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和合作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二、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的对象(Learn about IT)。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接受了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反馈。整个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进一步调动的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工具(Learn with IT)。作为积极主动的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框架,它按照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一般的研究型课程的程序如下图。
四、三种整合模式的区别和实践
三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模式的课程设计,都是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有时候,三种模式可以利用同一个任务进行驱动,使我们从表象上不能马上就区分出它属于哪一类课程。但是,由于三种模式的课程定位不同,导致相应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所需的必备技能等都不一样。
> 下面,我们就以“羊城八景”(要求用Word或PowerPoint完成作品)作为相同的整合任务,举例说明三种模式的区别。
模式 课程定位 教学目标 必备技能 课前准备 评价重点
模式一 信息技术课程 1.从互联网下载资料。
2.引用网页上的图片、文字资料。
3.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1.基本写作技能。
2.从网络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3.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教师提供有关搜索引擎的网站。 作品内容与目标相吻合,布局设计精美,有自己的风格。
模式二 语文(作文课) 1.懂得围绕要表达的意思选材、剪裁。
2.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安排材料。
3.根据所选材料组织成文,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1.会浏览网页。
2.Word的使用。
3.会清楚通顺、流畅地表达内容。 教师提供“羊城八景”网页。 1.文章的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2.观察仔细,思路开阔,内容具体。
3.组织材料地能力。
模式三 研究型课程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以一位广州导游的角色介绍广州八景和畅游八景路线图
4.体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引导通过亲身体会,加强环境保护,热爱广州 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准备材料。
2.除了任务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在课内外进行。 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合理性、创新性。
教学概述:
从网络上(或实地调查)搜集有关广州八景的资料,或者有关“广州八景的景观,历史,人文,交通”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从各自的角度理解广州,再用Word或PowerPoint以作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作业,最后大家相互研究讨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术课程)中选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任务,则与模式二的教学过程非常相似。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种模式教学目标和必备知识的相对应,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目标(未知),写作技能作为必备技能(已知),相应的评价重点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而模式二中,写作技能作为主要训练项目,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已经掌握的必备技能,评价重点也转到习作要求上。而模式三中,侧重在实践中进行能力的培养。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一般要求是必备技能(已知),或者能够自学的知识。
五、结束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的“信息素养”,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0]35号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