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RBC)可以说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别经济周期理论。对国别经济周期的研究,很自然地扩展到了对开放经济情形下的经济周期研究,由此形成了国际经济周期理论(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IBC)。扩展了的RBC模型,则为日后众多国际实际经济周期(international real business cycle,I-RBC)模型的问世奠定了基本的框架,也使得I-RBC理论在IBC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西方经济学家多用“国际”经济周期概念来概括跨国经济波动现象,即使用世界经济周期(wotld business cycle,WBC)这一术语。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国际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世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RBC理论、I-RBC理论与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演进及相互关系可用图1表示:
(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并成熟的RBC理论,可谓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国经济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前者构成增长理论,后者构成周期理论,在RBC出现之前,两种研究传统被纳入截然不同的理论模型中。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1977)首次将两者统一在一个理论框架下,并在另一篇(1982)中建立了RBC基础模型——K-P。这一模型随后被广泛引用,后人对 RBC基础模型在各个方面作了拓展,包括引入劳动力市场非均衡、货币因素,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拓展等。
(二)跨国经济协动与I-RBC理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跨国经济波动的重要性,在19世纪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各国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区域经济一体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波动相互影响,以致同步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贝克斯、克赫易与基德兰德扩展了RBC模型,建立了包含跨国经济协动现象的I-RBC模型。两国的I-RBC模型与RBC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通过引入跨国的商品和投资流动,使得两国的产出间接相关,模型结果呈现与现实中相似的跨国同步波动。另一方面,外部冲击在经济变量之间的传导方式在两种模型中是一致的。两国RBC模型模拟的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际数据的统计特征相吻合,但仍然存在诸如数量异常和价格异常等缺陷。在巴克斯(Backus)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进行了扩展研究,如贝克斯特和克鲁西尼(Baxter and Crucini,1993)引入只存在一种无风险债券交易的经济,格利里和罗宾尼(Grilli and Roubini,1992)、舒拉根赫夫和乌拉斯(Schlagenhauf and Wrase,1992)把卢卡斯的流动性模型引入到开放经济中而形成包含货币流动性概念的模型,斯托克曼和泰萨尔(Stockman and Tesar,1995)在模型中引入了两部门结构等。
(三)WBC理论的提出
米切尔(Mitchell,1927)最早提出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经济周期。米切尔提出的研究世界范围内经济周期的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其迫切。基于这种考虑,本文提出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并尝试建立WBC的理论研究框架。
对WBC的研究,概括地说是要回答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是否存在?世界性的经济周期是怎么形成的?根据RBC理论,经济波动是完备的市场机制对来自外部冲击的自动调整,那么国际经济的协动性是否也能够在同样的框架内得到解释?众多两国的I-RBC模型已经在各方面对此进行了模拟。 WBC对跨国协动问题的解释,将充分利用I-RBC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见表1)。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关于WBC的经验研究
大量的实证经验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的波动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协动性。经验研究所回答的问题包括,多少国家协同波动才能称得上是全球性的?是不是只有同步的波动才能构成某一轮的世界经济周期?世界经济周期波长大致是多长?
许多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各国的经济总量进行分析,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世界经济周期的存在。早期的学者如摩根斯坦恩(Morgenstern, 1959)对美、英、德、法四国在金本位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间隔时期的经济周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很强的同向联系。达拉斯(Dellas,1986)、加纳法和达拉斯(Canova and Dellas, 1993)的经验研究进一步表明,在样本国家间,产出、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等都显示了较强的正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跨国协同运动特点。朗姆斯戴纳和普雷萨德运用随时期变化的加权方法研究了欧盟和世界的经济波动,证明了世界性的经济周期的存在,同时揭示了工业化国家经济波动同步性自1973年以来越来越明显。徐前春(2004)共选取了50多个样本国家,运用H-P趋势剔除技术,通过同步性分析和波形观察,考察了1882-2000年的世界经济周期运行状况,将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世界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大约十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这些研究都表明,世界性的经济周期确实存在。既然世界经济周期确实存在,那么这种世界性的经济波动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综合诸多经验研究文献的观点,世界经济周期具有如下的主要特征事实:各国间宏观经济总量存在协动性,即各国间产出、消费、投资、皆呈正相关;国家间消费的相关性小于产出的相关性;贸易余额、贸易条件与产出负相关,即逆周期变化;浮动汇率制时期各国间宏观经济总量的协动性显著高于固定汇率制时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国际经济协动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共同的外部冲击,另一类是单独冲击通过国际传导在世界各国的扩散。达拉斯(1986)、斯托克曼(1988)的研究表明,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世界经济周期,可以通过动态因子分析或方差分解等方法找到导致该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共同冲击。而弗兰克和罗斯(Frankel and Rose,1998)则从传导的角度进行因素分析,发现双边贸易额、产业结构和货币同盟是引致国际经济协动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每个国家的贸易总额、要素禀赋和重力变量(指诸如距离、语言相似性等可进入引力模型的因素)也被认为是重要的。贝克斯特和克普雷彻斯(2004)运用Robust分析对以上的这些因素进行检验,认为只有双边贸易额是稳健的,而产业结构和货币同盟却没有通过Robust分析的检验。
三、可供WBC理论借鉴的I-RBC建模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RBC框架对国际经济协动现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的I-RBC模型。目前I-RBC理论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基于代表性家庭理性预期、索洛余值随机冲击、两国经济对称的建模风格。I-RBC模型能够说明,一个遵循以上原则的结构简单的模型,其结果可以很好地同时拟合现实中一国经济波动与两国经济协动各自的统计特征。如果以模拟结果与真实数据的拟合性作为判断模型精确性的依据,那么I-RBC无疑是值得信赖的分析工具,它蕴含的波动协同性形成机理也应该是接近现实的。
I-RBC对国际经济协动模型模拟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各国各经济总量进行数量分析,归纳国际经济协动的统计特征;然后运用两国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刻画跨国宏观经济波动,用二次线性近似法求解关键变量的动态路径;最后通过校准法完成模型对现实的模拟。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I-RBC引入了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使两个对称国家的经济运行相互关联起来。代表性家庭出售自己的劳动,投资(允许跨国)和折旧同时决定资本的累积,一定的资本存量与劳动投入生产商品,商品允许被国内外家庭消费,所有的条件归结于求解两国加总效用跨期最大化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动态规划问题。与RBC一样,技术冲击作为一个随机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不同的是,I-RBC中本国和外国的技术冲击向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组相关系数是根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的。这是一个结构清晰而简洁的模型,尽管如此,要得到这个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解析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只能在对一阶条件进行线性转换后获得动态路径的近似解。与RBC求解过程一样,要模拟现实波动,必须采用校准方法来检验和修正模型,即代入经处理的模型结构参数,对模型进行足够多次数的随机模拟以得到有关经济变量的模拟时间序列,然后用H-P滤波器去掉模拟数据的时间趋势,计算出有关的统计指标。在I-RBC中,跨国产出、消费、投资等总量的相关系数是关键的指标。这些模拟数据的统计指标将与样本数据的对应指标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模拟的效果,或者进一步作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这个基本的I-RBC模型对现实国际经济协动的模拟可谓相当成功,能够反映世界经济周期的大部分特征事实,如跨国产出和消费都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等。但是各经济总量跨国相关系数的相互关系却与事实不完全吻合,如模型的跨国消费的相关性高于跨国产出相关性,与样本数据相反;投资和进出口的波动幅度过大,国家间的投资及的相关程度过低,甚至为负。这些不吻合被定义为I-RBC模型的数量异常。此外,在基本I-RBC模型中引入两种商品及其相对价格之后,经济学家又发现了价格异常,即实际的贸易条件比模型得到的贸易条件的波动性要大得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毫无疑问,数量异常和价格异常是I-RBC模型高度简化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由于一些关键的因素被简化而导致了两种异常,因此后续研究大多围绕如何解释或减缓这两个异常展开,基本思路是放宽一些条件,如考尔曼(Kollmann,1995)引入金融市场不完全,斯托克曼和泰萨尔(1995)引入非贸易品,考尔曼(2001)引入货币非中性,拉弗恩和麦森加(Ravn and Mazzenga,2004)引入运输成本以增加贸易障碍等。这些扩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两种异常的程度,但都没能完全解决两个异常的问题。除了这两个异常之外,龚刚(2004)指出,作为RBC理论重要假设之一的随机技术冲击处理方法,可能在计算索洛余值时存在缺陷,这个缺陷可能会动摇RBC理论的基石,而这个问题在I-RBC理论中同样存在。
可以说,I-RBC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了跨国经济协动,而在于很好地在一个框架内同时解释了国内和跨国波动。因此,I-RBC对跨国经济协动机理的研究视角相对而言比较狭隘,也没能够解释大量数量研究发现的重要影响因素。I-RBC的扩展研究是以查漏补缺的方式进行的,这种解析式的方法和思路有利于不断挖掘引致跨国波动的具体因素,却不利于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全球性的经济周期,并揭示WBC的一般规律。
四、WBC的理论研究框架
(一)WBC的生成机制
研究过去的世界性经济波动,其发生过程,或者是由全球共同的冲击而导致的各国经济共同波动,或者是某种单独冲击效应经过国际传导在全球扩散。这种冲击和传导构成了WBC的生成机制。 WBC的生成机制和各种冲击之间的关系可由图2描述:
如图2所示,生成世界经济周期的冲击因子,可以分为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也可以分为共同冲击与单独冲击。
部门传导与国际传导并不是割裂的。首先,部门传导在国别经济周期的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 RBC理论认为,国别经济周期正是在部门传导机制下经济系统对外部冲击的调整过程,而国别经济周期正是WBC的有机构成部分;其次,国际传导的实现有赖于部门传导,经济波动在国家之间的传导,是通过诸如贸易、投资等行为进行的。正是国家之间的经济部门存在传导机制,才使得国际传导得以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国际传导也是一种部门传导,只不过这种部门传导不是一国经济体系内部部门之间的传导,而是国与国之间通过经济纽带相关联的部门之间的传导,其宏观表现是冲击在国家之间的传导,因此称之为国际传导。
无论是共同冲击还是单独冲击,冲击效果都可能在国家之间传导,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周期。直接由共同冲击导致的、无需通过国家间经济传导就能形成的世界性波动,其形成根源仅取决于随机的冲击,因此理论研究价值不高。而那些经过国际传导而形成的世界性经济波动,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经济体系对
外部条件变化的“自然”反应,其波动的跨国传导一定具有超越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WBC生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随机的冲击,而在于传导。冲击是形成波动的外因,而经济体系呈现出周而复始的繁荣萧条替换,其实是由理性预期个体的跨期效用最大化的选择、市场机制自动调整的结果,可见,WBC的研究重点并不应是外部冲击,而是这种对外部冲击做出反应的市场机制。WBC理论更关心的是国际传导,或者说,是世界各国经济部门、经济总量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对冲击做出协同反应,并剖析这种协同反应蕴含的跨国波动传导机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贸易传导的模型构建。一些I-RBC模型已经引入贸易条件、非贸易品和贸易障碍等因素,能够反映经济波动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一些特征。但 I-RBC对贸易传导渠道的研究并不彻底,仅仅是引入了产出的跨国消费来表现国际贸易。为了突出贸易传导渠道在WBC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笔者的模型将重点关注贸易格局对贸易传导效果的影响,如引入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格局,通过敏感性分析比较研究哪一种贸易模式对跨国经济协动的影响更大。此外,根据I-RBC的建模传统,进入模型的都是实际经济变量,因此FDI传导是通过投资品的国际贸易来实现的。WBC的贸易传导模型也将采用相同方法包含FDI传导机制。
4.短期资本流动传导的模型构建。跨国流动的短期资本绝大部分并没有直接进入生产领域,而是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套利,这部分短期资金流动性极强,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资本流动传导机制。要把这些因素引入I-RBC框架有一定困难,因为I-RBC模型与RBC一样,考察的是实际经济变量,虽然也有扩展模型引入了货币因素,但仍然很难解决诸如汇率和游资等问题。一种处理跨国资本流动的手段是,参考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82)的建设时间概念,使对外投资不能在当期实现,而是在今后的几个时期内逐步到位,然后再在跨国投资的决定方式中引入随机变量,使投资套利成为一个不确定的随机过程,以模拟现实中的套利行为。
5.国际政策协调研究。对国际政策协调的研究,主要是考察各国经济政策溢出效应及政策协调对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WBC理论模型中,应当包含对经济政策的敏感性分析,以考察政策的溢出效应。各国为熨平自身的经济周期都会采取一系列的经济调控手段,而全球性的跨国经济协动也意味着一国经济政策将具有越来越大的溢出效应,如果各国的经济调控各自为阵,一定会对彼此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反之,经济政策的国际合作则可以共同降低经济波动造成的损失。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政策调控的主张与RBC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有抵触的,因为RBC理论认为波动是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这意味着任何人为的干预都可能导致波动的加剧或者拉长趋向均衡的时间。然而,至少有三个原因决定了可以考虑适当的跨国经济政策协调,一个原因是RBC理论承认,市场应该有一个稳态的均衡,而市场机制自身虽然能在受到冲击后自动向均衡状态移动,这一移动过程却可能很漫长,政策干预因此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另一个原因是RBC理论假设代表性家庭具有理性预期,而现实中的经济主体仅仅具备有限理性,因此政策干预是对潜在的市场失灵的纠正手段;最后一个原因是,借助于对WBC传导机制的深刻理解,研究如何在保持开放经济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外来冲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成为一种可能。
五、小结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背景,系统地提出了世界经济周期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框架。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将充分借鉴当代国别经济周期理论及国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其中RBC和I-RBC理论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WBC的生成机制,认为来自经济体系外部的冲击,通过国际经济纽带在各国之间传导,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的大致同步波动,从而生成一轮世界经济周期,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外部冲击—部门传导—国际传导”。世界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对外部冲击因素、国际贸易传导渠道、国际投资渠道的研究以及影响传导效果的国际经济背景研究。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