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

2017-09-05 02:31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标题】New Views on Productive Forces   Tentative&
  

【标题】New Views on Productive Forces   Tentative Opinions on Great Production Outlook  
  

 
【提要】我国界具有代表性的八种生产力定义各有其特点和不足。定义生产力范畴必须坚持两上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作系统深入的;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基于此,生产力的新定义是: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系统,而生产力系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力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自然生产力中,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生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其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其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其主体和主导。而且生产力系统是一个有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这种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深化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对于深入阐述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摘 要 题】生产力学
 

【摘要】After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defect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theeight definitions of productive forc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world,the essayputs forward two principles as to how to define productive forces:oneis that we must systematically go deep into the Marxist no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the other is that we must redefine productive forces on the basis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modern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the new principles,the essay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it is the ability formed and shown in people’s productive activities  people understand,change and build the world,It points out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 system is an organic whole composed of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 and social productive force.Aft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ing thestructure,levels and inner relations,it points out that in the productive force system,the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 is its essential prerequisite and forndation,while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is its main body and core part;i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 is its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mind productive force is its key part and forerunner,man-talent productive force is its main body and dominates;in natural productive force,natural force is its foundation and important part,living beings’productive force is its key part and forerunner.It emphasizes that the productive force system is an organic whole  moves,changes and develops by objective law;the ecological law of organic connections,law of focus transferring and law of depending on each other fo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its inner laws and general rules of the productive force system.In the end,i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definit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pointing out that it deepen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tlook,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 thethought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meanwhile it is also full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deeply expound Marx’s thought gbout man and nature and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关 键 词】生产力/新论/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productive foree/new views/natural productive force/social productive force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B0-0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3)01-0013-15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它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把生产力标准提得很高、很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1](P293)。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环、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P1079)邓小平同志也反复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3](P116)"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P314)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理解生产力的含义,科学界定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已有生产力定义的特点和缺陷
 
    综观理论界已有生产力之定义,主要有以下八种观点:1.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说,简称"征服说"。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以获得物质资料的客观物质力量。例如,1979年版《辞海》中生产力条目写道: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1990年版《中国百科大辞典》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李秀林等人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原理》(1990年第三版)把生产力解释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复旦等四所合编的《马克思主义教程》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2.控制、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说,简称"控制说"。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例如,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1992年版)认为,生产力是"指体现于生产过程中的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3.改造自然的能力说,简称"改造说"。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例如,陈先达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示范性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年版)认为,"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4.、改造自然的力量说,简称"影响说"。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影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例如,李士坤同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词典》把生产力解释为"物质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力量。"5.适应、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说,简称"适应说"。认为生产力是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例如,由叶敦平同志主编的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示范性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99年版)对生产力的解释是:"生产力是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们适应、改造和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客观物质力量。"6.物质能力与精神能力总和说,简称"两种能力统一说"。认为生产力是人们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的总和。例如,由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1992年版)认为,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是"指人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各种能力的总和。"7.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相统一的大生产力说,简称"三种生产力统一说"。认为广义的生产力是包括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在内的大生产力。例如,张道民同志在《论大生产力》一文中认为:"大生产力作为广义的社会生产力,是指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的总和。"8.认识、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说,简称"包含认识能力的改造说"。认为生产力概念应该把人的认识能力纳入其中,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并以此基础改造世界促进人类进步的能力。例如,吉彦波同志在其《应该重新定义生产力--把认识能力纳入生产力内涵》中指出:"生产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而得到的,认识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用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以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能力。"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生产力本质的特定方面,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和缺陷。概括地讲,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不足:
    1.过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无视或忽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上述八种定义都不同程度地把生产力范畴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其中,"征服说"最具代表性,持此观点的学者亦最多。事实上,生产力表现人对自然的关系,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马克思讲,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5](P95)恩格斯也讲:"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6](P159)另一方面,生产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它既是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连结点,也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器。它在本质上是社会价值与自然规律、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就是说,"社会给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独立性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人就生活在这个统一体之中。人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都在促成着、确证着和实现着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断地续写着作为自然史的人类史。因为说到底,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P66)因此,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仅仅只看到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看不到统一的一面,这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这种错误的实质在于,它把两种尺度对立起来,把生产活动理解为人类向自然无限索取的单向活动,把自然界理解为与人对立的异己物和一种"纯粹的有用性"[5](P125),完全无视自然的"自为的力量"[7](P393)。对立的观念支配对立的行为,异己的活动导致异己的结果。当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严峻事实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过分强调了社会生产力,无视或忽视自然生产力。上述定义由于不同程度地将生产力概念建立在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基础上,因而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把生产力理解为社会生产力,而把自然生产力完全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这是全部生产力定义的一个共同特点。很多定义开宗明义,首先指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笔者认为,既然不能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也就不能把自然与社会对立起来,当然也就不能把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事实上,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就相互作用、彼此交织在一起。自然生产支持并推动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也依赖并推动自然生产力。二者始终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动发展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过一些论述。马克思指出:"人在生产中……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8](P56-57)因为,"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9](P394)因此,"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10](P864)"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10](P922)因此,"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11](P15)可见,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讲生产力必然要涉及到客观存在的生产力的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割裂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无视或忽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发展,在理论上肢解完整的生产力系统,在实践上无视和破坏自然生产力,这是最普遍、最严重的理论错误和实践偏差,是生产力理论最大的失误所在。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过分强调了物质生产力,无视或忽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绝大多数学者都将生产力理解为物质生产力,尽管也有人提出了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等重要见解,但毕竟人数不多,影响不大,不占主流。上述八种定义中,前五种观点都将其片面规定为物质生产力,只承认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而把人类认识世界、创造理论、文化、、科学和技术等精神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能力排斥在生产力范畴之外,这些活动和能力被纳入到上层建筑范畴之中。前六种观点都生产力片面规定为物质生产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总和,而把"生命的生产"即人的生产、活动及其能力也从生产力范畴中排除出去,也纳入到上层建筑范畴之中。这不仅在理论上肢解了完整的生产力系统,也在实践中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协调发展。认识世界、生产知识的精神生产活动和生产下一代、培养接班人的人才生产和教育活动,它们本来处于全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位置,但却被纳入上层建筑范畴,并排在上层建筑的末位,这种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实践上的偏差: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失去了应有的生产投入和社会地位,科学知识不受重视,人才教育常被忽视。这是极大的失误。前苏联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生产力内部发展不协调,精神生产、人才生产和教育发展长期失误所造成的。
    纵观上述种种定义,可以发现,对生产力的理解存在两大根本缺陷和一个明显趋势。两大根本缺陷是:其一,没有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分离,作为社会生产力之前提与基础的自然生产力一直在人们的认识视野之外,未能纳入系统的生产力体系之中。其二,没有系统全面地理解生产力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层次结构。生产力作为人与客观世界交互作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过程,它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以及人才生产的有机统一,具有诸多方面和众多层次。而且,生产力本身的结构和功能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历史展开过程和丰富上升的运动过程。人们对生产力的理解也经历着一个不断丰富、深化上升的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第一,人与自然根本对立的思想逐渐削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征服说→控制说→改造说→影响说→适应说"的变化过程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从"征服"到"适应"的变化明显是对征服观念的扬弃,是对人与自然伙伴关系、统一关系的逐渐肯定。第二,对生产力理解的片面化倾向逐渐得以纠正。从最后几种定义可以看出,由单纯的物质生产力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统一的两种生产力,再到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相统一的"大生产力",这无疑是认识不断丰富、日趋深化的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理论自身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它其实是生产力实践不断发展、日趋复杂的客观表现和反映,是生产活动发展规律的现实展开与理论再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重新界定生产力的原则和内容
    我们认为,考察和研究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而不是脱离开现实的生产过程来进行,应当如实地、全面地和客观地反映生产力发展的本来面目和历史进程。为此,笔者提出生产力定义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对马克思恩格斯等导师们关于生产力的论述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关于这一原则,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之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是因为理论界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误解、曲解和片面化倾向。为了正本清源,恢复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本来面目,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就有必要提出这一原则。
    其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一个极其丰富而科学的体系,需要我们深入钻研、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力范畴既是一个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极其丰富和非常具体的概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生产力是一个整体性、抽象性的上位概念,自然力、社会力、社会生产力等则是一个中位概念,在它们的下面还有很多具体的生产力要素和方面,它们属于生产力的下位概念。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提到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现实生产力、直接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质形态的生产力、主观生产力、客观生产力、科产力,等等,这些都是生产力的下位概念。马克思认为,作为生产力的具体内容或不同方面,它们彼此之间既有整体性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
    一方面,生产力是多种要素、多个方面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8](P53)在谈到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的关系时,马克思强调指出,生产力是人的劳动力、社会的集体力和自然的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离不开自然生产,人"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特别是通过"机器体系形式上"的劳动才占有"这些无偿的生产力:未开发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力,以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劳动的全部社会力。"[12](P190)这些未开发的自然力,经开发变为生产力,通过生产力参与了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谈到社会生产力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生命的生产"的有机统一,社会生产力因此有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生产力三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指出:"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要素’。"[1](P33)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它们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地位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它们本身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例如,关于自然力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爆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8](P560)关于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在肯定它们的统一性的同时,又具体了其中各个要素的特殊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在社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但是,它决不是全部生产的唯一内容,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7](P494)就是说,与物质生产同时发展的还有精神生产和生产者自身的生产。而且作为始终起作用的后二者其作用和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克思指出:"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且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随着生产的发展,"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并且它在质的方面虽然还是不可缺少的,但"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也就是说,社会财富的创造将"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2](P211-212、217)从这里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已经呼之欲出了。至于人的生产和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部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必须依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和特点重新审视生产力。关于这一原则,也需要说明两点:
    (1)之所以提出这条原则是因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任何生产力理论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力都是对客观生产力的理论反映。在这里,现实是第一性的,性观念是第二性的,观念只能向现实趋近而不是相反。然而,现实是不断变化并发展的,理论要如实地、全面地反映现实就必须时刻关注和跟踪现实的变化和发展。列宁指出:"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的反映活生生的生活。"[13](P277)生产力的理论要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现实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仅规定生产力理论的对象、内容和性质,而且还是衡量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和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正确与否及其程度说到底要以现实的生产力作为衡量标准,而不是相反。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本身也需要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生产力的当代发展具有一系列全新的特点:其一,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命题,正是对当代世界本质特征的科学和概括。作为精神生产的先导和核心,科学技术是我们时代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高级形式和典型形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事实表明,在当代,在生产力的体系之中,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已经跃居主导地位,发挥着头等重要的关键作用。这表明,生产力体系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这正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中心法则)在当代的具体表现。这种变化在客观上要求反映并指导它的生产力理论也应该实现重点转移和中心变易。其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时代选择和历史主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环境、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把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视为同一个发展过程,把当前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当代的发展与后代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发展的观念一方面由现代延伸到后代,另一方面由人和社会深入到了环境和自然界,这样就把人的发展第一次真正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失调,社会生产力赖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生产力严重破坏,致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正常进行,这既是生态危机的实质和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形成的根源和主因。因此,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特点告诉人们,仅仅只承认和重视社会生产力而无视或否认自然生产力,这不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和行不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要把保护、开发和发展自然生产力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把它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相应地,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也应该由原来单纯的社会领域拓宽并深入到自然领域,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其三,生产力的当代特点对人才培养和主体素质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在当代,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相比较,人才生产相对处于量高质低的落后和滞后水平。当代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给控制人口数量提出了崭新要求,而且对提高人口质量提出了崭新要求。有史以来一直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人口生产的"听天由命"的自然阶段应该结束了,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当然的人口生产应该向应然、必然的人才生产全面转变。就是说,人的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及其再生产都应进入有计划的自觉生产阶段。这就给社会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医疗保健、教育教学以及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社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内容和目标。总之,人才生产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当代已经开始突显出来了。因此,生产力的研究应该关注人才的生产,应该研究人才生产的特点、条件、机制和规律。

大学排名


    综上所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当代特点,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我们认为,生产力的定义应科学表述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识、改造和建设世界的能力。相对已有定义,新生产力定义具有两个根本特点:第一,全面性。新定义摒弃了片面强调征服自然、改造的传统观念,而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就内在地包含着两个根本性的统一:一是自然、社会与人的内在统一;二是认识、改造与建设的内在统一。笔者认为,这两种根本性的统一既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客观要求,也是大生产观和大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从生产力系统看,上述两个统一实质上是生产力对象与主体的统一,是生产力活动与过程的统一,也是生产力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因为生产过程不仅生产物质也生产观念,不仅生产客体也生产主体,不仅生产社会也生产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和人造自然)。因此,生产过程和生产力本身是多种生产、多种生产力的统一,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有机统一。新定义规定并揭示了这种内在的多种统一。第二,过程性。新定义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对世界的能力,这就内在地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即生产力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不同的要素和结构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程。不同的要素在不同的时期其历史作用和地位并不总是相同的。生产力系统内部必然有力量的分化、中心的交易和重点的转移。例如,在当代,精神生产力处于第一位置,而在古代却处于从属地位;自然生产力在当代处于中心位置,而在近代以前却处于边缘位置。近代以前,自然生产力作为机器占有和攫取的"无偿的生产力",它仅仅是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和必备前提。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生产力不再是无偿的生产力,不再是只产出不投入的生产力要素了。这已被现代大生产的特点和本质所证实。在现代,自然生产力应该而且已经成为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内容和因素,已经跃居中心位置,成为决定生产力系统持续旺盛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因素之一。生产力定义不仅要反映现代大生产的特点和本质,而且要把生产力实践的历史和生产力层次结构本身的发展反映出来。新生产力定义正是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和努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生产力的层次、结构及内在关系
    1.生产力系统的层次结构。根据当代生产力的实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产力的一系列论述,结合现代的成果,笔者将生产力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力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子系统和众多的要素。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生态自然界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地并参与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的总和。自然生产力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界的自然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力量和要素。它是自然生产力的基础和要素。第二层次是自然界的生产力,即生态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切生产能力。它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自然界的自然力又可以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力和生产资料的自然力两个小层次。前者是自然力中的生命基础和要素,如空气、阳光、土地、水源等;后者是自然力中的主要和条件,如火力、煤炭、石油、矿产等。自然界的生产力又可分为绿色植物的生产力和动物的生产力两个小层次。它们又被称为"第一性生产力"或"初始生产力"和第二性生产力[14](P246)。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植物生产力是基础和关键,动物生产力是主体和动力。
    所谓社会生产力是指,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同时又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并直接间接制约和决定生产活动的各种生产能力的总和。社会生产力按其性质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是指人类在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把自然物质改造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一般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构成,同时也内含科学技术、管理、分工、智力等非实体性要素。物质生产力往往集中表现在社会的农业、、材料、能源等多种产业和技术活动及其成果中。精神生产力是指精神生产者产出社会的、、、科学、文学、思想和理论等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生产力,是人类从"理论上征服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精神力量[15](P570)。它由精神生产者、精神生产资料(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印刷厂、广电系统、机、语言、符号系统等)和精神生产对象等实体性要素(硬件)和非实体性要素(软件)组成。精神生产力往往集中体现在人类的文化、科学、哲学等多种学科、观念和意识形态中,体现在人类的科产、信息生产、知识生产等多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及其成果中。人才生产力是指人才生产者运用人才生产资料以人为生产对象产出人才产品的能力。它是以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第三种生产力,主要由人才生产者(父母、教师是主体,医护、宣传、、管理者等是重要组成部分)、人才生产资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手段、设施及图书资料、网络系统等)和人才生产对象(主要是子女和受教育者)三种要素构成。人才生产力往往集中体现在家庭的生育抚养、的医疗保健、学校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影响熏陶、单位的管理等多种环节及其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主体和主导。在整个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
    2.生产力系统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在庞大的生产力系统中,自然生产力是其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这是因为:(1)社会生产力依赖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永恒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一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也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条件和要素,是人类生产资料须臾不可缺少的材料,既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又是劳动者的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5](P92)另一方面,自然生产和自然生产力构成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在农业、采矿业、捕鱼业、伐木业等产业部门,人们所直接面对的不仅是"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土地、风、水、矿藏、森林、鱼类都是如此,而且"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10](P864)"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而且,只有后者的条件才能阐明前者的条件[9](P399)。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深刻地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6](P149)再一方面,自然生产力不仅是物质生产的要素和基础,而且是精神生产的对象和内容,是客体主体化的重要方面和客观源泉。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须臾也离不开自然生产力,它们是精神生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认识对象和内容,是人才生产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一极和源头。离开自然界,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将"无米可炊"、"无米可食"。(2)社会生产力又是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人虽然离不开自然界并生活于自然界之中,社会生产力处处都不能脱离自然生产力,但是,仅仅依靠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仅仅依靠现成的自然生产力,并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并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示或暴露出来,自然生产力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也不因为构成社会生产力的直接基础和物质条件就自发地再现或生长。事实上,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间,社会生产力始终是其主导的方面和面向的中心以及全部生产力生长和发展的发起者、调节者和推动者。人类产生以来,地球地貌乃至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中不仅渗透着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和力量,而且凝结着社会生产力的创造和价值。正如著名学者西蒙所指出的:"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16](P3)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发展和基本走向越来越直接地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3)我们所面临的若干全球性问题客观地印证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急功近利地发展生产力,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倾弃各种废物,完全不顾自然生产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极限,导致自然生产破坏,自然生产力锐减,结果,人类社会生产的要素、材料和能源需求与自然生产的物能供给之间出现供不应求和尖锐矛盾,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这就是生态危机的物质内容和实质。很明显,生态危机是片面发展社会生产力无视自然生产力的恶果,是"人类主义"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和人与自然的共同危机,实质是人类的危机、文明的危机。这一客观事实表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二者并把它们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第二,自然生产力内部诸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产力内部看,自然界的自然力是其基础和要素,自然界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核心。一方面,太阳能、空气、阳光、土地、矿产、水源等自然力不仅是植物发生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而且是植物发展的自然条件、生命源泉和要素。因此,它不仅是全部生命物质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要素,也是全部生命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条件,因而也是全部自然生产能力的基础和要素。另一方面,植物和动物并不是自然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的质的超越,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质变,是从自然界的自然力到自然界的生产力的飞跃。要是没有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就没有自然界的生产力。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也就谈不上任何生产力。而自然界的生产力一旦登上舞台,全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就变得不可遏制。在自然界的生产力中,绿色植物的生产力是其基础和关键,动物的生产力是其主体和动力。这是因为:(1)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唯一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生物。全部庞大的动物界(包括人类)都直接间接地依赖消费绿色植物而生存。其中,森林是绿色植物的主体,它们是植物生产力最旺盛、最集中的地方。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供氧、保护鸟类、休养保健等功能,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降低噪音、防风防沙等环保作用。现代生态学者主张,评价环境质量的最优标准是:"在这个环境中,一个地区的’初始生产力’可以接近或达到其理论上最大值。"[14](P245)(2)动物是生物界唯一具有主动性的生物,这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力量,是生物生产力的主体和动力。具体地说,其一,动物具有植物无法比拟的主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其二,动物是全部生物中各类最多、层次最多、形态功能也最多的一大类,自身形成一个多级层次并动态发展的上升序列;其三,动物不仅直接间接地消费植物,生产自身、发展自身,丰富着生态系统巨大的基因库和自然生产力资源,而且也刺激着植物的生产力,扩大和丰富着植物生产的范围和品种,拓宽和提高着生态系统的范围和层次。其四,动物进化发展还直接孕育了人类诞生的自然条件和生物前提。而这正是人类产生的最重要前提之一。缺少了这一点,生态系统的进化就不可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自然生产力就不可能进入到社会生产力,生产力自身的发展也就摆脱不了盲目性和自发性。综上所述,生物的生产力构成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和核心。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然而,自然界的自然力或自然界的生产力并不等于自然生产力。自然生产力作为一个始终起作用的总的生产力,它不仅包括自然力,也包括植物的生产力和动物的生产力,但却不是它们的机械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生态生产力。它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制约并决定着其它生物要素和单元的生存与发展。我们知道,植物和动物都生存于生态环境之中,它们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刻也不停地与其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和交流。土地、水源、森林、矿产、阳光,等等,这些都参与植物和动物与生态环境的交换。它们或者作为原料(物质),或者作为动力(能量),或者作为信息()在起作用。因此,生态系统对植物和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譬如臭氧层遭到破坏,温室效应严重加剧,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面临解体和毁灭,生物系统自身的生存也将失去保障。所以说,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第三,社会生产力内部诸层次间的关系。在社会生产力中,物质生产力是基础和条件,精神生产力是关键和先导,人才生产力是主体和主导。这是因为:(1)物质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文化科学和其它生产活动。历史表明,在1866年的大饥荒中,有100万印度人被活活饿死,而这种情况在现代就很少发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物质生活资料不足,物质生产落后[8](P560-561)。在今天,计算机行业作为精神生产的代表,其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但如果离开计算机硬件和材料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物质生产作为基础和条件总是制约和影响着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2)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和先导。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其中贯穿着智力的运作、思维的创造和知识的,自始至终体现着精神生产的关键与先导作用。从人自身看,精神生产即观念、意识、智慧的形成与生产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之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现代社会正在实现以体力为主的生产劳动向以脑力为主的生产劳动的全面过渡,精神生产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它在主体身上已成为关键性因素和主导性力量。在现代,精神生产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物质生产的飞跃性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革命性变革。众所周知,没有理论,就不会有电子时代和计算机时代;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从精神生产指导社会实践的意义看,不是实践决定认识,而是认识决定实践。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17](P241)邓小平同志也反复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领袖们的话正是对精神生产力关键性、先导性的高度概括。(3)人才生产力又是全部社会生产力的主体和主导。一方面,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离不开人,人总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没有人,一切都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18](P300)另一方面,人才生产又是全部生产活动的归宿和最终目的。生产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人进行的,另一方面最终又是面向人、为了人的。人才生产过程是使人成为特殊的合格产品的"精加工"过程和"深加工"过程。从最终意义上讲,全部生产都是围绕人的生产、为了人的生产并最终表现为人的生产的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5](P131)可以说,人才生产在全部生产中意义最大、价值最高、最具超前性,也是最终之目的。再一方面,人又是全部生产活动的主导。实践表明,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不仅作为一支重要的生态力量在活动,而且也作为一支新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天文力量在活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未来走向,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与前途命运,越来越直接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这取决于人类主体智力的高低、选择的正误和实践的合理与否。头脑发达、体魄强键、实践合理、素质兼备的全新主体已成为新世纪社会实践的主导力量和主体大军了。
    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精神和人才三种生产力的总和,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以社会生态的方式存在的生产力统一体,即社会生态生产力。它不同于物质、精神和人才任何一种单一的生产力,也不是它们三者的机械加和,而是它们的有机整合和统一。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方也不能独立地决定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只有三者的综合作用和有机联系才决定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近代以业。英国人普遍推崇科学、重视教育,英国为本国和世界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诺贝尔奖获奖人数1980年已达77人,绝对人数仅次于美国,按人口平均计算占世界首位,可谓精神生产力发达,然而英国的经济发展却十分缓慢,综合国力非常有限。相反,日本科学发展水平并不算高,相反出现了严重的后劲不足,精神生产力不是最高,但综合国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已成为当代第二号超级大国。事实证明,社会生产力并不是某个生产力的单值函数,而是多种生产力要素的生态函数。
    当然,我们在肯定社会生产力整体时,也应该承认,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总有某个或某些要素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时期,是其主要的因素和关键因素。生产力系统就是以该要系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不承认这一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与辩证法的原理相矛盾。事实证明,在近代以前,生产力系统的中心是物质生产力;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精神生产力是中心;以后,人才生产力将成为生产力系统新的中心。换句话说,在历史上,物质生产力曾经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现代,精神生产力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看不到生产力系统的统一性要犯片面性和机械主义的错误;看不到生产力系统重心转移的动态性和规律性,要犯经验主义和右倾主义的错误。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供了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认真。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之,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相互制约、交织在一起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分别来看或综合来看,都是一个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着的统一整体,有机联系、重心转移、互动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生产力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法则。

四、新生产力定义的理论意义
    1.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充分认识并妥善处理经济、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一致、互动发展。它的最大特点是把当代与后代、当前与长远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既重视当代的发展,也重视未来的发展,并且要求当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构成威胁。表面看来,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重点是现代人与后代的平等与统一,强调的是自然资源对整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包括对发达国家与发展家的同等价值,以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同等价值。似乎发展的观念主要由现代延伸到了后代,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在于,它把发展的思想由人(发展人)深化到了自然(发展自然生态),由社会生产深化到了自然生产,由物质生产深化到了精神生产。自然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提出作为新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它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揭示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观念深化。这就从社会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内在机制方面第一次把人的发展真正建立在自然的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可靠的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把人的发展建立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在这里,精神生产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时代课题,同时也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合理协调、良性互动发展的认识前提和思想保证。新生产力定义从社会生产的最深刻、最根本的生产力层次深入具体地揭示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内容。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始于人类的诞生,发展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中。一方面,人类的出现标志着宇宙历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关节点:自然界物质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类意识固有的超前性交汇在一起,构筑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平台:自然通过人的发展和人通过自然的发展的全新历史又开始了。就是说,宇宙发展到了人类元年之后,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宇宙自身同一个发展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与自然彼此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自然进化的上升方向与人类发展的前进方向是二位一体的和内在一致的。新生产力定义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统一起来,这就从机制和内容上揭示了自然进化的生产力向度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向度两者内容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就从生产力上把宇宙演化的向上性与人类发展的前进性统一了起来。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进步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的发展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的崭新阶段到来了。今天人们讨论最多、担心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态问题。生态危机表明,第一,人类活动的负效应累积导致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大倒退甚至大毁灭,人类的生存因此也成为大问题;第二,人与自然的全面实践、全面作用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大尺度,人类生产正在向包括自然生产在内的大生产过渡,地球将不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场所和界限,当代将不再是人类活动仅有的现实空间,绿化天体,改造天体为人工天体,建立球外生态系统,创造宜人居住的"新地球",已经历史地摁在了63亿地球人的面前。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地球自身的有限性之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得好,地球是智慧之船,但人不能永远住在船上。这其实是当代生态危机实质的第二个方面。因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这也是笔者提出自然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原因所在。新生产力定义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统一起来,这就从生产力上把自然发展的人化方向与人类发展的自然化方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就从生产力上把物的外在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自然规律与社会价值统一了起来。不难看出,新生产力定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深化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

大学排名


    3.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马克思历来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从自然界生成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规律是宇宙发展的一般规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全部所谓世界史乃不过是人通过劳动生成的历史,不过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部分,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中的一个现实部分。"[19](P87)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学说深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生成本性和自然生成运动的"向人"趋向。对此,恩格斯后来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进一步阐述道:"旧的目的论已经完蛋,但是现在有一种信念是确定不移的:物质依据这样一些规律在一定的阶段上--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必然地在有机物中产生出思维着的精神。"[6](P174)自然在其运动中由物质到精神、自由然到人、自由发生成到自觉生产(实践)的生成生产过程,被马克思看作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整个世界的客观进程和整体真实,这就是"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马克思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内含着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即世界观上的生成本体论、自然观上的人本生态观和历史观上的生产本体论。一方面,自然向人生成说揭示了世界本性的生成性,指出生成乃是世界本体的内在本性,这就是世界观上的主成本体论。生成本体论把本体看成是从自然到人的生成过程,人的生成以自然的存在和高度有序化为前提,这就内在地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和人与自然的本体统一性。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属人的本质,把自然属人的本质视为人得以从自然生成的前提,从而弥补并矫正了那种只看到人与自然的共时态联系而无视人与自然的历时态联系之认识的不足和缺陷。事实上,自然在人尚未现实地生成时就与人联系着,这已被人择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证实。因此,自然的进化与人的发展统一于自然向人生成的总规律之中。另一方面,生成本体论把本体的客观实在性、形态多样性和生成进化性统一起来,展示了世界本体作为生态存在的真实面貌和基本特征。这种生态观以自然向人生成为本,归根到底是以人及其生成为本,即人本生态观。人本生态观以人为本,同时又认为生态是人的生成之本,即人和人的生成之本都在生态。因此,保护生态、优化生态和建设生态正是为了维护人的生成基础,它就是自然生成的任务,也是主体化的自然--人的发展的任务。人本生态观以人为本,也就确立了人的生态主体地位。人本生态观因此不仅要坚持"为了人"的目的性原则,也要高扬"通过人"的主体性原则,它以"通过人"而实现"为了人",体现了全面的主体精神。人本生态观同时认为,生态系统本身是生成的,既是生成而来,亦在继续生成之中。因此,自然生成的总过程必然是自然生态的生成与社会生态的生成两方面的统一。再一方面,自然向人生成的学说最核心的方面是历史观、实践观上的生产本体论。作为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生产(实践)不仅是人的本质的生命表现,而且是人的本质得以生成的动力和机制,因而也具有世界本体的意义。但是,这种生产本体论不同于与物质本体论相对立的"实践本体论",而是把生产置于物质的基础之上,看作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相统一的互动转化与进步上升的高级运动形态。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才一贯认为,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我们"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20](P254)。因此,生产成了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中介,成为自然达到自我意识和人普遍深入自然的能动手段,在自然与人的互动生成和辩证统一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生产力定义旨在揭示自然向人生成的本体和机制:生成本体论是生产本体论的前提和基础,人本生态观是生成本体论的目标和实现,生产本体论则是生成本体论的社会表现和高级形式,是人本生态观的实质、核心和机制。由是观之,所谓实践也就是生产,即人类为了自己的存在和生成所进行的自觉的生态调节活动,包括对自然生态的调节和对社会生态的调节两个方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新生产力定义提出丰富和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新生产力定义由于把精神生产力纳入到生产力体系之中,并从精神生产力的角度审视和归纳生产力,这就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升到了精神生产力是当代第一生产力的新高度,丰富、扩大和深化了"第一生产力"命题的内容、范围和层次。精神生产在当代的根本任务有三:一是对自然的全面发现,二是对社会的全面发现,三是对人的全面发现。具体地说,第一,对自然的全面发现即观念形态的自然生产力的发现和生成,它本身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规律的全面发现,另一方面是对自然价值的全面发现。此二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第二,对社会的全面发现即观念形态的社会生产力的发现和生成,它本身也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社会规律的全面发现,一方面是对社会价值的合理规范。第三,对人的全面发现即观念形态的新人的发现和塑造,它本身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人才规律的全面发现,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和指导。上述三个方面作为观念形态的生产力,它又是全部生产实践活动的理性依据和行动指南。因此,在当代,在复杂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精神生产已经全面走在全部生产的前面,它既是全部生产的先导,也是全部生产的重心。精神生产的性质、水平和规模直接决定着当代生产实践的方向、性质和水平。精神生产第一的当代特点表明,精神生产力已经是第一生产力了。精神生产力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丰富和深化,它扬弃了单纯发展科技以满足人的物质享受的单向度弊端,而代之以两个尺度的有机统一,即全面的物的尺度和全面的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精神生产作为全部生产的先导,它对两个尺度的全面发现和生成,既使实践中两个尺度的全面统一成为可能,也为实践中实现两个尺度的全面统一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精神生产力第一的时代,实质上是全面发现、全面发展的时代,即全面发现和建设自然的时代,全面发现和建设社会的时代,全面发现和塑造人性的时代。一句话,是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与近代以来所发展的单向度的社会大异其趣,完全不同。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乃至唯物史观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新生产力定义是在系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以后,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结合相关学科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提出来的。因此,新生产力定义一方面力图全面揭示并阐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旨在根据生产力的当代发展,提出和建构符合实际并能指导生产实践的生产力新范畴、新体系。生产力范畴作为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和起点,它的任何新发现、新建构无疑都会引起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现行教科书体系都是建立在传统生产力定义的基础之上的。现在,新生产力定义的提出,致使理论的基石和起点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必然会给原有的生产力理论和唯物史观的相应部分带来冲击,引起变化。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一系列生产力学说和唯物史观的范畴和体系。而所有这些,无疑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和唯物史观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毛泽东选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3] 邓小平文选: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文选: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 恩格斯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 列宁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 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论北京:出版社,1981.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6]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7] 列宁列宁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9] 马克思年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北京:人民出版社,

 

搜集整理: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