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基础和制约因素探析

2017-09-17 02:41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基础和制约因素探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论文关键词] 百色 产业转移 机遇 基础   [论文摘要
   [论文关键词] 百色 产业转移 机遇 基础
  [论文摘要]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较好地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既面临着国际产业转移、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多重机遇,也具有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地理位置距东部较远、承接栽体功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等制约因素. 

   
  产业转移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生产要素的产业间转移,是产业的纵向转移.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第二种含义是指产业的区域间转移,即某一产业从产业成熟区域向产业潜力区域转移,它是某一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移动.产业的区域间转移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及各自内部.本文所指的产业转移是第二种含义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一、百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一)国际产业转移机遇 
  二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英等欧美国家.他们在国内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日本等国家.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工业化逐渐赶上欧美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钢铁、化工和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航空航天和生物医疗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第三次始于20世纪80年初.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努力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产业,把一些传统的重化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同时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由于劳动工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四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转移主要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向中国转移.根据标准普尔测算: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加大,2008年为1.5兆美元,2010年预计会增至1.7兆美元.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公司预测:2010年发达国家25%的传统IT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我国已成为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国际项目外包基地,具有成为“世界办公室”的潜力.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机遇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就属于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当时大量与国防工业有关的重化工业由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建立起战略大后方体系,为抵御外部战争威胁作了必要的准备.1995年在国务院“东锭西移”政策的指导下,上海的纺织产业将约50万锭的棉纱生产能力转移到新疆地区.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2007年第44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次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同时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区域间差别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香港特区政府牵头的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研究报告显示:该政策实施会导致珠三角1500家港资企业停产,而有意停产或缩减生产规模的厂家更达1万家,占珠三角港商的21%.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上一篇:外贸企业自身发展问题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