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999-2003年河源经济发展成就概述 1999年以来,是世纪交替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3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105大、106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各项战略部署,围绕“5加快1确保”的总体要求,紧紧依靠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妥善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诸多矛盾,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去的5年,是全市上下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是改革开放整体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5年,也是社会政治稳定,河源形象不断提升的5年。 1、 5年以来经济工作情况回顾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9年以来,我市始终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据初步统计(下同),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36.85亿元,比98年增长87%,比上年增长16.9%,增速创近10年来新高,从1999年到2003年来的5年间,累计实现GDP532.45亿元,GDP年均增长达到13.3%,比全省同期水平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1产业实现增加值41.41亿元,第2产业实现增加值44.16亿元,第3产业实现增加值51.28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42.6%、1.41倍和95.2%,第1、2、3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4%、19.3%和14.3%。人均GDP达4111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1998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1.6%。 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市国民经济正呈现出新旧体制转化,各种所有制竞相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繁荣活跃的局面。河源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弱化,而以个体、私营、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则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工业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年均增长25.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3.4%,比1998年上升2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1步得到调整,第1产业比重下降,第2产业、第3产业比重明显上升。3次产业比重由1998年的43.3:25.1:31.6转变为2003年的30.3:32.3:37.4。 (2)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村经济平稳发展。5年来,我市努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3高”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脱贫奔康步伐大幅推进。2003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89亿元(不含农民家庭兼营工业),比1998年增长36.5%,年均递增6.4%。其中农、林、牧、渔各业总产值比1998年分别增长27.0%、16.2%、69.5%和20.5%,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各业。2003年止,全市兴办家庭“小庄园”农户达16.98万户,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农业龙头企业有89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2.76亿元,带动挂钩农户9.68万户,户均增收1910元。2003年全市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51.25亿元,比1998年增长70.7%,年均递增11.3%。 (3)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企业效益继续改善。我市自1998年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来,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3资”工业为首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支撑工业经济的主要力量,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也进1步加快,1批企业实施破产、改制、产权转让等形式,国有大中型企业3年脱困目标如期实现。2003年,我市工业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各地级市之首,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8.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4%,比1998年增长1.37倍,年均递增18.8%;实现工业总产值91.52亿元,比1998年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9.4%。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1.4%,比1998年提高14.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5.16亿元,比1998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23.5%。 (4)第3产业蓬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的1个重要特征就是第3产业兴旺发达,1999年以来河源第3产业1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增加值由1998年的25.12亿元增加到2003年51.28亿元,年均递增14.3%。第3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37.4%,比1998年的31.6%提高5.8个百分点。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商贸活动欣欣向荣,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0售总额达51.86亿元,比98年增长80%,年均递增12.5%。经过多年来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2003年我市正式被国家确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由1998年之前的粗放式旅游变成现在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相对完善的优秀旅游城市。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234.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2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65倍和1.31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5%和18.2%。 (5)投资需求旺盛,重点项目建设逐年推进。近5年来,全市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设施的建设步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1.4%的速度增长,每年均有1批大项目开工建设,5年累计完成投资181.23亿元,成为河源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相当于建市之初到98年末总和的1.31倍。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5.13亿元,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4亿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47倍、83.3%和5.28倍。5年来,重点项目建设逐年推进,惠河高速、东源县木京电站、市直防洪工程、河源文化广场、广晟房地产、新中源陶瓷城等1大批基础设施和较大规模的企业建成投产,为我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对外贸易经济成绩斐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我市更加广泛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对外开放逐步扩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97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94.0%,年均递增14.2%,其中出口总额1.56亿美元,比98年增长81.8%,年均递增12.7%。“3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市贸易出口的主力军,5年来累计出口占全部贸易出口的7成多。我市对外贸易结构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加工产品为主导的转变,对外贸易地区遍布东南亚、欧美、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高。5年来,我市大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努力实施“借外发展”战略,全市上下营造了“全方位抓开放,全社会抓招商,全过程抓服务”的招商引资氛围,外商投资渠道和领域逐步拓宽,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外商投资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批准利用外资合同136宗,比1998年增加88宗;合同利用外资4.1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51.9%;实际利用外资1.76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18.4%。1999-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5.88亿美元,是前5年的1.49倍,按现行汇率折算,占全市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9%。至2003年底止,已有香港、台湾、韩国、欧盟、拉美等105个国家和地区来河源投资发展;全市投资总额上千万美元的“3资”企业达31家;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95%,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市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7)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运行状况良好。 [1]
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