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持续发展中追求代际和谐(1)论(3)
2017-09-25 01:08
导读:二、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中国党和政府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在中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资源、环境和
二、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发展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引起了中国党和政府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在中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认识愈益深化,中国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指导方针。尽管中国政府理念清晰、方针明确,但前面的分析表明,我国资源依存度不断上升、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资源耗费型、环境损害型的状态,以至于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特点,同时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未能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从增长到发展,再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截至目前为止人类所共同接受的最高境界的发展观,它使人类由只会向自然索取转变为关注、保护自然,有意识地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但是,(1)在中国现有技术和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下,无论是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还是限制对生态环境进行污染的生产过程,都会增加生产成本,限制某些对环境不友好或污染企业的发展,影响该地区、部门和企业的就业水平。因此,很多地方决策者依然注重“产值增量”而轻视“增长质量”,只重视资源生产价值而忽视资源生态价值。部分地方决策者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群众健康为代价,甚至违法违规审批、建设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2)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很多地方没有充分重视环境治理设施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末端治理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微观经济主体没有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末端治理方式造成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导致环境质量恶化。(3)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列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但由于我国各地区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可能象计划生育那样实施“一票否决”的单一规则,因此,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十五”期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1)从产业结构来看,自:2002年末开始,高能耗、高物耗的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造纸等行业出现过热发展的态势,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几年生产能量的累积使中国产业结构日益重型化。(2)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主要依靠化石燃料。2005年全国的能源消费量达到22.2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68.9%,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由于目前生产活动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十五”期间,高能耗、高物耗、污染重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十五”期间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实际达到1.6,能源消费的超常规增长、火电行业的快速发展、脱硫项目和污染治理设施发展迟缓是导致二氧化硫与COD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3)资源利用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以世界4%的GDP,消耗的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分别是:石油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资源产出率低。2000年,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机动车百公里消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5%,2002年万元GDP取水量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城市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率高达2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低。目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绝大多数煤系伴生矿产没有利用,木材综合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56%,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2003年我国废钢利用量、再生铜、再生铝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7、15、19个百分点,此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没有实现资源的再生效率。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