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创设实验情境 引发情感体验(一)(2)

2013-06-25 01:07
导读:案例3:(1)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时,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溴水并分别用标签标明①②③,向其中试管①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向其
 
 案例3:(1)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教学时,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溴水并分别用标签标明①②③,向其中试管①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向其中试管②中加入苯,振荡,静置。然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试管①上下分层,上层基本无色,下层橙红色;试管②上下分成,下层基本无色,上层橙红色;试管③还是溴水的橙黄色。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分离方法,而且获得了现象美感的体验,可谓一举两得。(2)在《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活动与探究中,学生向一支装有2-3mL的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发现先有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再向该溶液滴加盐酸,发现沉淀再一次产生最后又消失了。通过观察、思考与总结,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完整美。
4. 创设悖论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悖论”的本质是心理矛盾。化学教学中制造“悖论”是指针对学生的已有认知,设置问题或实验情景,在学生作出预期后,引导学生变换思考角度、方法或进行实验,得出不同于预期的结论,于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忱。运用化学实验是创设悖论情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案例4:《硫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中,提问学生:“铜能与酸发生反应吗?”
 导致悖论: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会。”然后非常自信的阐述不会发生反应的理由是活泼性顺序表中金属铜排在氢后面。到底会不会发生反应?让事实说话。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实验,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浓硫酸,再放入铜片,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管另一段通向品红溶液,开始加热,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令学生既惊讶又困惑。对于溶液呈现蓝色,产生能使品红褪色的二氧化硫气体,感到惊讶,对已学知识(活泼性顺序表中金属铜排在氢后面)与眼前实验事实的冲突感到困惑。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消除悖论:对于已学知识中活泼性顺序表中金属铜排在氢后面得以肯定,请
大家先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 SO2↑+2H2O。之前我们所学的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反应中,金属充当还原剂,酸中的氢离子充当氧化剂;而上述方程式中我们发现充当氧化剂的是浓硫酸中的+6价硫元素并不是氢离子。因为浓硫酸中硫酸大部分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硫元素以最高
+6价存在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使上述反应能够得以实现。
 巧妙地运用实验来导致悖论,则能有效地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5.创设成就情境,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对成功完成某件事的渴望和需求。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学生正是在满足不断发展的需要的过程中,逐步获得自身发展的。学生一旦获得成功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更大更多的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情境。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多创设一些实验情境,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案例5:《乙烯烯烃》的教学,教材的教学程序,先学习乙烯的性质后学习乙烯的制法。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改变:(1)引导学生回顾浓硫酸与蔗糖的实验的现象。(2)呈现一个思考:浓硫酸与乙醇(与蔗糖一样也是有机物)的混合溶液加热是否也发生类似的反应呢?(3)发动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4)实验检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浓硫酸与乙醇混合溶液应该呈现黑色并黑色物质进一步被浓硫酸氧化的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新鲜而奇妙的,心里自然就有了想以实验验证一下的冲动,这种心情恰如科学家们设计好了工艺流程盼望着投入大批量生产造福人类一样。可见,只要结论蕴含着新意,渗透着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验验证模式就能直接激发实验学习的兴趣。最后的实验若能证实结论,那实验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奖励,学习动机将以情感的方式被及时地强化。而实验结论最后与推断结论不完全符合,带来了惊奇与疑问,引发新的思考。那么这种在加热情况下产生的新气体是什么呢?又具有那些性质呢?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 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研究的计划性、针对性及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提炼化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又增长了学生的新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中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强烈,并且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和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性学习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来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探索活动,从中获得亲身的情感体验,能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案例6:下面是 “碳与硅的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的教学片段。
 A.创设探究导入情境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组同学利用桌面上材料完成如下工作:(仪器、药品可从下列中选择一些,也可自行另选)
仪器:启普发生器、广口瓶、试管、导管、塞子、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药品:硅酸钠、碳酸钠、碳酸钙、硫酸、盐酸、硅酸(难溶)、澄清石灰水
 要求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操作员、实验现象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等。要求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相互变换角色,使每位成员都有锻炼和发挥的机会。
 B.探究活动的过程
 (1)提出问题:比较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性的强弱有那些途径?①非金属单质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②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③非金属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中主动感受到的第三条途径最为合理,是全班学生共同合作产生的。   (2)进行猜测、形成假设:
 假设一、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酸性强,碳酸能制备硅酸;
 假设二、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硅酸能制备碳酸。
 (3)制定计划并设计实验:
 假设一、选择启普发生器、碳酸钙、盐酸制备二氧化碳,通向装有硅酸钠溶液的试管;
 假设二、选择试管、酒精灯、硅酸、碳酸钠溶液,通过导管通向实澄清石灰水。
 (4)实验现象:假设一的实验中发现硅酸钠溶液中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最后同学的结论是: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酸性强,也就证实了碳的非金属性强于硅的非金属性。
 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让全体学生自发地融入到热烈的探究氛围中,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卢家眉.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刘炳升.中学化学化学实验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5]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美育教学(一) 下一篇:[教学论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