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

2013-06-27 01:09
导读:化学论文毕业论文,[教学论文]化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当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较差,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种状况不
摘要:当前,中学生问题意识较差,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总结自己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五个阶段;并结合具体实例,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生提出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学生提出问题是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化学新课程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的理解。”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但我国现行教育非常重视研究教师如何设计问题,而不是如何设计充满矛盾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以致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做不出的习题,解不出的答案,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只习惯于解决老师或前人提出的问题,他们对已有的东西非常熟练,对科学上的已成定论非常善于解释和说明。只善于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最多不过是个“工匠”,而要提出一个有份量的问题,才有可能成为在该领域独领风骚的“领袖”。学生“问题意识”之薄弱,学习功利性之明显,已经无情地成为制约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当前化学新课程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五个阶段    1、独立自主阶段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对于听讲或自学中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习题,敢于向教师和同学提问。在这个初级阶段里,学生只会提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而且就事论事。但能战胜自我,敢于提出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因而这也是一个重要阶段。    2、简单模仿阶段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育、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教师的提问方法、思路提出问题,如对不会做的习题并不像第一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而是问解题的关键点在哪里?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是什么?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还是比较简单,但已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应予以积极鼓励。老师在解答问题时点到为止,做到画龙点睛,留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继续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    3、初步思考阶段    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在这一阶段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成熟感,而不是一般的某个具体的题目了。如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常见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金属的冶炼方法与它们的性质有怎样的关系?这类问题就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听课不积极思考的学生是不可能提出这类问题的,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    4、深入钻研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同一个问题。曾有这样一道习题:在有Mg(OH)2(s)存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Mg(OH)2(s)      Mg2++2OH-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向该溶液中分别加入固体醋酸钠、氨化铵时,固体氢氧化镁的质量有什么变化?说明原因?在分析加入氯化铵固体后,氢氧化镁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时,学生出现明显的分歧。    第一种想法:氯化铵溶于水,电离出铵根离子并水解。    NH4+ + H2O      NH3·H2O + H+ ………………………… ①    Mg(OH)2 + 2H+ = Mg2+ + 2H2O ……………………………… ②    反应②促进平衡①向正方向移动,氢氧化镁固体溶解。    第二种想法:加入氯化铵固体后,氯化铵溶解并电离,由于溶液中大量的NH4+存在,故2NH4+ + Mg(OH)2 = 2NH3·H2O + Mg2+,促进了Mg(OH)2溶解。    学生在课堂上各执一词,难分胜负,这时候若我们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他们也很难信服。一个小型的研究性课题应运而生:“氢氧化镁固体溶于饱和氯化铵溶液反应机理的研究”。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实验验证。其实实验结果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为学生作为主角的参与,才会有学生对问题认识的逐渐丰富,加深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5、创新猜测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属性,具有揭示规律、猜测、发现之特征,具备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密切联系的章节,内容或知识点,能将它们环环相扣连在一起思考,去发现问题、揭示内在联系。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提高问题的质量,更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如学生在进行Al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产生气泡多;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产生气泡很少。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他们就提出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能否理解为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进用?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能否理解为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各种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简约性等方面加以评价,最终敲定实验方案:在铝跟稀硫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食盐,发现反应明显加快;在铝跟稀盐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钠,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样就很自然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跟H+反应有促进作用。也理解了铝制品除了不能盛放酸碱之外,也不宜长期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教学中,学生的一点细小的表现,都反映了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采取回避的态度,也没有用“我们以后再研究”或“自己看书查找”来搪塞学生提出的异议,而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议,鼓励学生把验证结论的活动变为探索结论的活动,加强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走到学生当中,多问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想怎样解答这道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和想法需要交流讨论?”等等。另外教师还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缺点。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之高涨,探究知识的欲望也更强烈,问题意识也能得以强化。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随时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方面的问题。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质疑提问。    (1)对“基本概念”提问    弄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讲完后,让学生结合对概念的理解,关键字、词提问,再经过师生共同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电解质有关概念时,学生提出:既然强电解质一定条件下能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只能部分电离,那为什么一定条件下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于弱电解质?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得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相同条件下,由于强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大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所以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理清了知识间的衔接点、生长点、易混淆点。    (2)对“化学教材”提问    随着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出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纸面上的字,想纸面里的字(即学会思考)。例如讲到“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教师问学生选择什么方法?大多数学生都说:“待测液中先加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盐酸,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待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按他们的说法,进行实验: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然后面向学生发问:这种溶液里有无硫酸根?大家不假思索回答:有。这时教师慢慢拿起盛此溶液的试剂瓶,并把标签面向学生,标签为硝酸银,学生愣然,转而恍然大悟。教师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有无硫酸根?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待测液中先加硝酸钡溶液,再加硝酸;待测液中加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待测液中先加盐酸,再加氯化钡溶液……最后通过大家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用氯化钡作试剂是检验硫酸根的前提条件。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通过对上述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平时“不屑细顾”的教材基本内容的研究兴趣,培养他们能站在习惯思维的对立面上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独特性。    (3)对“解题方法”提问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你能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根据波利亚“怎样解题”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    A、题中所给的条件有哪些?求解什么?    B、题中涉及到的概念、原理有哪些?    C、题目的隐含信息有哪些?    D、怎样把所给信息联系起来?    E、以前曾见过类似的问题吗?有何异同?    F、能从哪些角度解决?有无最佳方法?    H、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    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这也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强化原则。解题时,先用常规方法解,再研究巧解、多解,能开拓思维,大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4)对“化学实验”提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学习“盐类水解”时,先用PH试纸分别检验NaCl、CH3COONa、Na2CO3、NH4Cl、CH3COONH4 5种盐溶液的酸碱性,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其PH不同,并感到奇怪,都是盐的溶液,为什么其PH不同?教师适时点拨:“PH不同意味着什么?”学生联系以前所学PH知识,就会想到不同盐溶液中,H+、OH-离子浓度不同,进而又会想H+、OH-源于何处?盐溶液中H+、OH-只能由水电离而得,水电离出的H+、OH-浓度为什么不相等?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推进,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    (5)对“现实生活”提问    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变化,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化学现象,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从前,我们总觉得课堂就是我们的世界,其实,世界也是我们的课堂。” 世界岂止是我们的课堂,它还是我们的课本!生活实践中的化学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食品中的苯甲酸钠起什么作用?煤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硫?臭氧空洞为什么在南北两极出现?频繁见于媒体的“基因工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稍微留意,生活的化学问题就会滚滚而来,有些问题即使一时无法解答,也有助于学生保持一份好奇,养成思考、探究和提问的习惯。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获有多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舍得让学生说,学生会说了,学生得到发展了,才是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尚未阐述清楚观点时,切莫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真正了解学生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能想到这些,即便是说错了,也可以找到病因对症下药。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不要直接答复,也不能简单拒绝,更不能冷嘲热讽,应该认真处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但在课后也要通过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及时给学生一个较满意的答案,切岂不了了之,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还可通过黑板报、学习专栏等形式开展“提出问题”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有所展示,同时也能打破“提出问题”的神秘感。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技巧的指导,让提问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宝贵资源,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新的目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1]吴建国. 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艺术. 化学教学. 2000.9[2]殷俊泉. 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6.7[3]包新红. 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化学教育. 2005.4
    上一篇:[教学论文]化学差异性教学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