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政策的条件、背景及其特点(3)

2013-05-01 18:30
导读:尽管美国仍然不主张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但政府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为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尽管美国仍然不主张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但政府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为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继谢尔曼法之后,美国又陆续颁布了经过修改和补充的克莱顿法(1949年)和赛勒—— 凯尔法(1950年),至今仍是美国反托拉斯的重要法律依据。另外,美国的双层司法体制(依靠州财政的各州司法体系和独立于各州之外,依靠联邦财政的联邦司法体系),美国宪法中的商务条款(规定只有联邦政府才有权规制州与州之间的商务)以及最高法院判例,对打破国内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确保美国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十分重视在科技研发、教育方面的作用。从19世纪开始,政府就长期为农业研究注入资金并致力于农业推广。二战后,美国研究与开发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支持军用技术转向民用,为鼓励私人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投资,政府长期以来还从税收上予以支持。据一项统计资料,1994年在美国全部研究开发资金中,由联邦政府出资的比重略高于三分之一,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占到近60%。1994年克林顿总统签署了题为《为了国家利益发展科学》的政策文件,要求所有联邦部门都应在各自领域支持基础研究和教育。正因为对政府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面向21世纪,美国政府认为:“市场是我们经济的中心,但是市场总是不能很好地运行并且不能恰当地满足美国人的所有需要,甚至经济需要。正是在那时,政府能够提供帮助。例如,面对日益增长的收入不平等,政府能尽更大的努力去增加教育机会,以便使贫穷的恶性循环不永久存在。“他们也承认”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并且它也确实不能在一夜之间解决更永久性的问题。但是,即使收益不能立即明显体现出来,政府也必须继续对未来投资。只有通过这样的投资,缓慢的生产力增长和日益增加的不平等等长期问题才能被解决。“他们提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扩大市场,在人力资本、有形资本和技术资本上投资,使政府更有效率,减少预算赤字。(注:1996年2月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政府是在维护市场信条的原则基础上,将继续从弥补市场缺陷、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角度对经济进行干预,并影响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保持高科技产业的领先地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ec.cN编辑)
    2.日本产业政策的地位和变化
  作为实施产业政策最为突出的日本在进入21世纪之际,并没有因为亚洲金融危机后所出现的问题而放弃用产业政策指导日本经济发展的“传统”。在通产省一份名为《21世纪产业政策的展望》的报告中,以产业政策为核心描绘了今后25年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在这份被称之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处方 ”的报告中,将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变化概括为“市场的世界一体化”和“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的制约”。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技术革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生化技术,为此通产省还制定了《产业技术战略》。
  与从前的产业政策相同之处在于:第一,有明确的产业政策目标。报告认为支持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强化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同时,更强调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SET-WARE产业),同时开发宇宙和海洋等所谓“边疆产业”、“高龄化社会产业”、“环境产业”、“感性产业(娱乐、时装、休闲业等)”。第二,仍然强调国家在技术进步和成长产业的培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产、官、学”一体化和协同作战的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国内外条件的变化,尤其是对日本经济萧条不振原因的反思,日本提出应以一种新型的制度体系以适应全球一体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的要求。日本现行的制度体系被称之为“自我完结型”,即相对封闭的组织制度。“泡沫经济”的发生.企业的低效率都与这种组织制度有密切关系,它已经不完全适应21世纪的要求。而新的制度体系被称之为“解放连带型”,即提高信息、机会和评价体系的开放性,并且在全社会分散费用和风险,使其最小化。这个新体系的特点除了仍然强调政府的实际作用外,就是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强调的“团队精神”、“企业中心社会”、“组织优先”等理念,提出产业政策要面向“自力的个人”,实现“多元参与的社会”。另外,产业政策将从单纯的国内政策改变为“国内、国际一体化”,包括更多地参与国际组织并吸收海外人才。(注:黄晓京《通产省完了吗?》,《经济管理文摘》 2001年第20期。)
(转载自http://zw.NSEeC.cn科教作文网)

    3.我国今后产业结构政策的特点
  我国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背景下,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也必然有与以前不同的特点。我们认为,最主要的特点可能是:
  第一,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基础是转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曾于1979—1984年和1988—1991年对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调整。这两次调整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内进行的,主要是运用行政性的手段,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信贷等政策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1994年颁布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就是在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以来第三次重大调整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所明确的制定产业政策的原则之一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正是经济体制转轨的组成部分,是开始用宏观经济政策的间接方式取代计划经济的直接方式,是开始缩小而不是扩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当然,由于90年代初我国政府机构设置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格局,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在体制转轨进程中,产品服务价格的大部分放开,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建立,预算、税收、外汇、投资、信贷等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等重大举措,都深刻地改变着我国资源配置的机制。以往的两种体制、两种机制并存所产生的矛盾虽然依然存在,但是将趋于减弱。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由单纯的政府导向向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政府导向作用并存的方向转变,调控手段则正在由主要靠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手段结合必要行政手段的方向转变。
上一篇: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