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我国创新系统构建的主要特征
1.创新系统建设的主要举措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命题的提出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产物。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本身就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使科技与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用于生产,提高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与社会的发展[6]。
从1998年至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显现出了以科技资源配置和力量布局重大调整为重点,如推进应用研究与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和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改革,建设一流大学及现代研究院所制度。1999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大多数科技力量进入市场。进而发布了《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对开发类科研院所实现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运行的转制。并发布了《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启动了国家 “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特别是知识创新工程,在机构调整、人才分流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发挥了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整理)
2.创新系统的垂直构建特征及其问题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和力量布局的重大调整,从政策调整方向上看,基本沿着创新过程的线性模式,强调了各主体相应于创新阶段变化的重点任务,如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布局;以推进研究所转制和加强企业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教育和培训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中介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政府部门的作用对创新发挥重要影响”[7] 的基本架构,发挥着知识的生产者、使用者与扩散者的作用。通过科技立法、国家计划、合同等建立了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机制。
从模块化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以垂直方向为主导的线性模块化特征,即侧重于子系统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国家科技计划布局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设计的。
这种基于创新线性模型的创新系统构建,突出了系统的时间序列,同时也带来了系统整合的低效率,表现为:科技储备不足,创新不力;企业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教育还较为落后;系统整合的效率过低,产学研之间缺乏密切合作,没有形成合力[6]。可以说,创新系统建设的现状仍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五、创新系统构建的新思路
1.经济全球化下国家创新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跨国公司主导的、以价值创造为衡量标准的产品内垂直专业化分工,构成了目前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各国(地区)受要素禀赋限制,通常只能够依靠其特有的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获取不同的附加值,体现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新思路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国际分工体系变化,起核心作用的理念是对价值创造活动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作为分工的基点。而价值创造也正是创新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创新系统的构建应该也有可能与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构相衔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构和转型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路径与手段选择带来新启示,同时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带来了新思路。
模块与模块化理论与一般的分工理论不同之处,恰恰体现在模块强调了功能性和价值性,对解决创新系统这一旨在价值创造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好的工具性作用。我国一直延续的以顺序式为主导的创新体系分工构架,应该说尚处于一种简单的分工阶段。从经济系统的演进路径看,模块化是经济系统演进的结构性表现,从规模经济到分工经济及其向模块化的发展,是经济系统演进的基本路径[9]。同样,创新系统也不应停留在简单的顺序式分工构架状态,应一定有着创新系统演进的路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近年来,我国围绕着科技资源配置和力量布局的重大调整,创新系统的结构有了一定变化,特别是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增强。但是,如果从创新系统演进的角度看,系统构建的主要思路并没有变化,仍是按照创新的线性模型进行系统分工的。正是由于创新系统的构架模式没有明显的变化,导致了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联结规则也难以有重大突破,政府仍旧发挥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计划对各子系统进行协调的作用;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创新需求,与现有创新系统形成的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